试论20世纪欧美文学

试论20世纪欧美文学

曾繁仁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世纪,也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的世纪;是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世纪,也是人类蒙受空前灾难的世纪。政治上,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进而成为扩张侵略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在20世纪经历了由明显到隐蔽的过程。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导致在20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深重灾难。而社会主义在20世纪也经历了由萌芽、兴盛到曲折发展的历程。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出现了一个同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1991年的苏联东欧巨变,又使社会主义走上曲折的道路,世界格局由冷战走向多极。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经历了由电气和原子能时代到自动化和电子技术时代,再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时代的巨变。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许多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发展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即后工业时代。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解决,而是以新的形态呈现,从而导致一百年内出现多次经济危机。

与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经济的多元发展相伴相生,20世纪的欧美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复杂多变、新潮迭出的状态,出现了数量众多、蔚为壮观的哲学、社会思潮。诸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分析哲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以尼采“上帝死了”的宣告为开端,20世纪的欧美文化精神发生了裂变,完成了以批判基督教文化、反抗传统理性主义为前提和突出特征的现代转型。

巨大的历史变迁和活跃的社会思潮,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契机和丰厚的土壤。20世纪的欧美文学和艺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裂变,文学和艺术变得似乎面目全非,无法界说了。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了深度、历史、主体性的同时,把哲学与非哲学、艺术与非艺术、小说与非小说、高雅与通俗之间的距离也消解了。然而,无论怎样裂变,无论人们对这种裂变有多少种复杂、矛盾的评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不论是用语言写成的“变异”的文字,用色彩、线条、几何图形构成的“变异”的画面,还是用泥土、石头、废钢烂铁塑就的“变异”的雕塑,用噪音作材料、以“随机”的方法打破调性原则而创作的“变异”的音乐,都是社会与时代的产物,它蕴含着20世纪人类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命意识,亦昭示着艺术家们艰难跋涉的心路历程。

20世纪特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赋予欧美文学复杂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新奇的艺术风貌。

20世纪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哲学、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深刻而巨大。以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直接导致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非理性主义思潮使艺术家们认识到,像传统文学那样,在“摹仿说”的基础上反映、再现的现实,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因为真实不是“外于我”而是“我本身”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向转移”。所谓内向转移,就是由传统文学的向外(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摹写)转到向内(对心理世界的描述),由传统文学的再现(客体)转到表现(主体)。同时,柏格森的“绵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梦幻”,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主体世界,从而使许多艺术家接受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关于“意识像一条流动的河流”的观点并力图在创作中加以表现。正是为了用有形的语言描述无形的真实(主观感受),为了在有限的按序排列的时空中显示无限的、流动的、杂乱无序的心理流程与直觉,艺术家们掀起了对文学传统表现形态的变革:情节的淡化和时空错置;叙述视角、场景的迅速转换;语言的变异(语义、语法)等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是一场针对文学传统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深刻的,涉及价值观念、美学原则、文艺观和文学表现形态;这场革命亦是全面的,在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诗歌中,在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戏剧中,在意识流小说中,乃至所有艺术领域,人们都可以看到这场革命的标记。

二战以后,以海德格尔、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对欧美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促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后现代主义”可以看作是对二战后欧美文化现象的总体描述,它是探索的、多元的。后现代主义作为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像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寻求深度模式,它不承认意义因而也不承认深度,一切都不确定,因而不可解释也无需解释。人们可以在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提供的符号系统中寻求内在意义;可以在卡夫卡关于城堡、关于人变甲虫的寓言中,在艾略特的“荒原”上感悟生命的本质,却无法也不必在罗布—格里耶、约翰·巴思的小说世界中追寻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就在那里存在着,没有意义,没有中心.没有历史,零散而断裂,如此而已。二战以后,在电影、电视带动下大众文化的铺天盖地,又使艺术家们,包括后现代主义者,不得不为自己选择的艺术的生存再次选择。有人继续探索新结构、新形式,以表现适合大众的通俗形式不易或不能表现的,如克劳德·西蒙的小说创作;有人则强调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商业化艺术的融合,如约翰·巴思、让·埃什诺兹等。

20世纪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尖锐、社会革命十分激烈的时代,而这些都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对文学的评价。一战以后,在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的苏联。二战以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英、法、日等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处于“冷战”。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1991年以后,苏联东欧巨变,改变了世界格局。这一切都使20世纪欧美文坛出现了一些特有的文学现象,对—些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产生了巨大差异和变化,如苏联的“解冻文学”、“回归文学”;再如对罗曼·罗兰、高尔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米兰·昆德拉的不同评价和争论,等等。

20世纪特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决定了在这一百年中文学的热点问题特别多。几乎每一个文学现象的出现都会有不同的评价和反应,甚至引起长期争论。当我们深入了解作家们的思想和创作后,就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多样和矛盾,意象主义、表现主义、黑色幽默等派别的划分难以说明他们的丰富与复杂。整个20世纪围绕着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争论从未间断,而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更是充满了矛盾和变数。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可以对20世纪欧美文学作这样一个描述:整个20世纪的欧美文学与此前的文学相比,称得上是剧烈多变、多元共生、异彩纷呈。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为标志的传统文学以及继承这个传统而创作的文学,在20世纪仍然广为流传,而且由于它易于与大众文化(商业化文化)结合,其“市场”不断扩展。当然,它也发生了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变化(包括对传统文学重新诠释所带来的变化)。以全面反传统为基本前提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它的创造者尤其是其接受者,始终囿于相对狭小的范围,但是,作为这个时代最前沿的文学,社会由拒斥到接受,再到奉为经典,最终使之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象征。20世纪的最后20年,又有不少艺术家试图消解这种前沿性,这在理沦上和创作实践中又会促成一种新的景观。

面对20世纪欧美文坛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持何种态度呢?在这里如果提出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只想提供一点方法论,仅供参考。

首先,应持一种系统的方法。任何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其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必然性。例如,20世纪欧美文坛围绕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尼尔的《毛猿》、萨特的《禁闭》等文学作品,展开过激烈争论。我们认为,应将这些文学创作放到20世纪欧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表面上看,人变成大甲虫,人同猩猩联盟,以及人变成幽灵而囚禁于地狱等等,十分荒诞无稽,但却是社会阶级压迫、金钱拜物、工具理性膨胀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现实的曲折而生动的反映,因而在荒诞中有其合理性,在“非人化”中寄寓着作者人道主义的关怀。再如,苏联“解冻文学”与“回归文学”的出现,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及政策失误的产物,无论是“解冻”,还是“回归”,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又毋庸讳言,这两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有关。

其次,应持一种历史的方法。20世纪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观念应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例如,20世纪欧美文学中争论不休的现代主义问题,如果从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观点看,的确难以接受,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迥异于传统文学。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其褒贬不一。但我们应用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到时代的巨变、人类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巨变,传统的客观摹写的方法难以完全适应人类审美的需要,甚至难以深刻地给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以艺术的表现。对现代主义持完全拒斥的观点,似难成立。历史的观点还指对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包括作家、作品、流派等等,不应孤立地观察,而要将其放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看其对文学的发展增添了什么新的内容。长期争论不休的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劳伦斯的《虹》等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人的潜意识与本能欲望的内容,这些作品显然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孤立地看,表现“潜意识”与“本能欲望”会导致文学离开人类理性的大道,但放到文学的历史发展中来看,这种对“潜意识”与“本能欲望”的表现,不仅是对理性社会压抑正常人性的控诉,从而促进人们追求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且丰富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开拓了文学表现的新视野。

其三,应持一种求实的方法。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还事实以本来面目。就拿20世纪欧美文学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来说,就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看到现代主义吸收时代新内容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荒诞怪异的确具有背离逻辑、大众难以接受的一面;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有其局限,但在20世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同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竞争中,也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系列有价值的成分,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

第四,应持美学的方法。文学是人类审美的物化形态,最终又应通过人的审美享受而起作用。因此,美学的方法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毋庸讳言,20世纪与以前相比,人类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美学的方法也应有所变化,不应固守传统。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美与丑的根本分界应以能否对人产生美感为标准,所谓美感即是对人产生“肯定性的情感评价”。20世纪欧美文学中,美丑之争十分激烈,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等,常以丑替美,展现死尸、蛆虫、吸毒、纵欲……等等丑恶现象,这是现代主义文学迥异于传统之处,也是其拓宽视野的一种探索。其中许多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尽管描写了社会人生的丑恶现象,但却通过作者的生花之笔最后使读者产生一种弃丑趋美的高尚感情,这正是这些作家作品的成功之处;如果最后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仍是以丑为丑,使读者为之恶心,也许这类作品有其另外的社会意义,但作为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则不复存在。

最后,应持“立足中国,为我所用”的方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洋为中用”。这是我国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对其进行审视、评价、取舍都应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特别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为出发点,这样,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才会沿着健康而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于20世纪欧美文学目前已有多种教材,但都是从史的角度,结合作家作品进行论述。我们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引起分歧争论的热点的角度来观照20世纪欧美文学。首先,这种写法反映了20世纪欧美文学的特点。20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一种文学现象未曾引起过争论,因此,这种写法只能大体包括20世纪欧美文学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有些重要的文学现象还未能进行深入探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考察20世纪欧美文学,所谓热点就是对同一文学现象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进行的不同解读,这不同的解读实际上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应该成为文学史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围绕某个特定的文学现象,包括流派、作家、作品,将争论的各方面意见一一列出,并表明我们的看法,而我们的看法也是一种解读。这实际上为广大读者的接受与解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这样的方法在我国极少有人运用。我们愿作这样的尝试,作为教学,同时也是科研的一种探索。

(本文为《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教材导言,写于2001720,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27月出版)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最后修改日期: 2006-07-09 17:07:09.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