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重要任务

当代文学的重要任务:集中体现当代存在论美学精神

曾繁仁

一、现代性的内涵:提升人的生存层次

现代性是一个理论的、历史的与地域的范畴。它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人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即已开始现代性问题的探索,但深层次的思考应该从工业革命开始。而我国则从近代开始现代化性问题的探索,当代更加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将文学同现代性相联系,既是时代的召唤,又是文学自身社会责任之所在和永葆青春之动力。现代性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从理论的层面上,所谓现代性实质上是社会与人的改造,也就是提升社会与人的层次,促使其加速进步。而从历史的层面上,现代性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方面,它针对传统性而言,同时,现代性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性与现代性都有不同内涵。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性应该是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现代性,特指已经迈入21世纪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课题。当然,现代性更是一个具有地域特点的范畴,我们中国学人所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中国的现代性。但从世界的关联性和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来看,中国的现代性又同世界的现代发展紧密相联。因此,中国本土的现代性又受到世界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必须具有世界的视野。

现代性的难点与重点是对其中一系列二律背反的协调。它不是一个平面的范畴,而是一个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或二律背反命题的范畴。例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技与人文、经济发展与人的改善、现代与后现代等等。而其最核心的内涵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即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的两个维度,相互之间相反相成。将各种二律背反的命题加以协调、特别是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加以协调,这是现代性的难题与重点。我国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道德建设兼容问题,都是将两者协调的重要探索。

解决现代性难点的重要途径是人的现代性——人的生存层次的提升。所有的现代性最后都落脚于人的现代性,这是解决现代性之中一系列二律背反的最重要途径。因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后都落脚于人的文明,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也依靠现代文明人的创造性活动。而人的现代性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层次的提升。从西方来说,其现代性经过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再到后现代社会,即从神的存在到人的理性存在,再到人的当代存在这样的发展历程。而从我国来说,从近代以来,经历了农业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历程。而人的存在也经历了由天人合一到救亡图存,到大公无私,再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过程。当前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既将人的个人生存提到优先位置,又兼顾到社会群体生存状况的改善,是一种具有强列当代性的人的生存原则。

文学的特殊功能——从审美的途径提升人的生存层次。人的生存层次的提高有着多种途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但文学却是不可取代的特有途径。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鲁迅也曾说,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美的物化形态,能给人以深深的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是一种超功利的教育,也是一种提升人的生命层次的教育,旨在确立人的审美的态度,营造人的审美的生存状态。最近,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香港召开的二岸三地素质教育会上说,他在访问美国各著名大学时,许多教育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当代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知识,能力,而且更需要确立一种正确的态度(attitude)。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审美的态度,即审美的对待社会、自然与自身的态度。这也就是人的审美的生存。这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恰是现代性最深层的内涵。

二、当代文学的重要任务——集中体现当代存在论美学精神

现代性的当代挑战是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问题。人类在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人的生存状态美化与非美化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现代化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生存状态,但同时却又导致了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这也恰似一把双刃剑,而且到20世纪中期以后,愈加尖锐。这就是西方现在所称后现代状况。后现代从时间上来说是现代之后,而不是现代后期。从内涵上来说,有以福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的后现代,也有以大卫·雷·格里芬为代表的建构的后现代。对于中国,从经济形态来看,目前仍在现代化过程中。而从文化形态看,如果将“后现代”理解为对现代性的反思。那么,中国不仅应从西方后现代状况得到借鉴,而且本身也同样存在类似于西方的后现代现象。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后现代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当然也有一个本土化过程。作为后现代状况的重要特征就是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科技主义泛滥,一昧推崇工具理性,否定人文精神;第二,新型战争的巨大破坏与核武器的威胁;第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市场拜物、金钱万能的负面作用;第四,环境的严重恶化;第五,文化道德转型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压力,我国主要面临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及由农村化到城市化的转型;第六,国际范围内帝国主义的经济与文化渗透。这种生存危机在我国表现为三次大的冲击:20世纪3040年代的侵略战争威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巨大环境压力;世纪之交由社会转型与“入世”带来的社会与精神压力。这就形成了我国目前罹患心理疾病者不少于1600万人。

同这种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非美化趋势相对应,我们提出新的当代形态的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理论针对当代社会现实,吸收中国实践美学与西方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的有价值成分,对传统存在论美学加以改造。它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其基本内涵是:第一,以社会实践为理论基础。因为社会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前提,而且社会实践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第二,吸收西方当代生态生存论哲学的理论精华。主要是吸收以美国大卫·雷·格里芬为代表的西方当代生态哲学家提出的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哲学是对笛卡尔——牛顿主客对立二元论、机械论世界观的彻底突破,坚持“人——自然——社会”共生共存的系统整体论观点。第三,同传统的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论美学相比将“存在”的范围扩大到“人——自然——社会”的系统整体之中;并以“主体间性”即关系中的存在克服“他人是地狱”的人我敌对观点,在观照存在的视角上拓展到宇宙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在存在的价值内涵上,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克服传统存在论的“恶心”的消极负面情绪。第三,吸收中国传统存在论美学的精华。主要是吸收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中和论”美学的精华,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存在方式以及意境说,品味说等艺术人生化的有关理论。第四,这是一种极具当代性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主要是通过一种审美的生存的美学精神的倡导,来协调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等一系列看似对立的二律背反。因为,只有文学艺术及其所蕴涵的美学精神才能包含以上诸多方面,才使人的存在成为诗意的存在。这种诗意的存在既是人的美好的栖息方式,也是对世俗存在的一种改造与提升。

当代文学应该集中体现当代存在论美学精神,这一点已在上文论及。但如何体现呢?我想仍然离不开写什么和怎样写。所谓写什么,主要是题材问题。应该选择关系到当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有关题材,诸如科技、战争、市场、环境、文化与国际关系等同人的存在的关系,特别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也就是要贯彻体现当代存在论美学的有关精神,诸如系统整体性美学精神,建设性美学精神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当代的现实背景下,关怀人类的命运,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善人类的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建设美好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三、在当代存在论美学指导下,面对一系列当代文学现象

关于生态批评。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批评方法,是生态美学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一种崭新的批评视角与方法。这种批评方法较好地贯彻了当代存在论美学中系统整体性的原则和关爱生命的精神。但对生态批评中有关“世界的返魅”及自然美的客观性等等观点则应加以有分析地吸收。

关于文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美学与文艺学领域发生“文化转向”,由对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的探讨,转向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性别、种族、新老殖民主义等文化问题。这种“文化转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盛起来。这恰恰说明,社会问题,特别是人的生存问题愈来愈走到社会的前沿,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也再次说明,我国文化中存在着后现代现象。但是,对于当前文化研究中取消文学研究和审美视角的现象,应该予以引导。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文化研究始终不应离开当代存在论美学的轨道。

关于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中后期以来,由于文化的内涵扩大到日常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产品,因而出现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具有大众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等特点。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对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倾向要以当代存在论美学加以必要的引导,使之以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为其旨归。

关于网络文化。这是20世纪90年后半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层面的文化形态。网络的平等性与互动性给广大群众提供了空前广阔的主动参与及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为信息的迅捷传播和全球性的资源共享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作为现代的文化形态,还是应以当代存在论美学加以引导,使之克服沉缅于“虚拟时空”、西方信息霸权以及“过度自由”等等弊端。

20025月)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最后修改日期: 2006-07-09 17:07:29.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