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技术》后记

《艺术与技术》后记

陈炎

从事学术研究三十年来,陆陆续续发表了一两百篇文章,选择其中较为满意的稍加修订后结集出版,这已经是第三本论文集了。第一本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积淀与突破》,第二本是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文明与文化》,这第三本是由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艺术与工艺》。从时间上看,这三本论文集是前后相续、彼此衔接的;从内容上看,这三本论文集所涉猎的范围都很宽泛,且一部比一部的选题更松散。

在《文明与文化》的“后记”中,我曾经用下围棋的方法为自己开脱。说自己不喜欢像那些以“实地”取胜的棋手那样,在某个相对固定的领域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是试图像那些以“外势”取胜的棋手那样,在棋盘上东投一枚、西掷一子,在不同知识板块的衔接处寻找写文章的灵感,于是便有了“XXXX”的选题方式。

在我看来,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使得各个领域中的专家已经有了相当细致、相当成熟的研究成果,如欲在他们反复耕耘过得土地上再发现未曾开垦过得处女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也正是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使得不同领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原本浑然一体的对象世界被人为地割裂了。譬如,研究体育的不研究艺术,研究艺术的不研究工艺,研究工艺的不研究科学,而在事实上,就像七彩虹倪是由一个连续不断的光谱组成的一样,在体育、艺术、工艺、科学之间,也有着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不仅如此,在科学与宗教、艺术与哲学、政治与文化等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本来所具有的极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也被人为地肢解了。而找到这种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发现其内在的秘密,则正是我所愿意做的事情。

因此,我不仅赞赏前辈学者有关“学问无古今”、“学问无中西”的说法,而且还主张“学问无疆界”、“学问无大小”。所谓“学问无疆界”,是说学术研究没有任何不可逾越的领域,没有任何不可跨越的疆界。所谓“学问无大小”,是说学术论文的选题不应有固定容量和角度的限制,大有大的写法,小有小的写法。于是,便有了在韩非子与马基雅维里之间跨度极大的比较;于是,便有了《西方音乐的数学式探索与形而上诉求》之类匪夷所思的选题;于是,便有了将“衍圣公世袭制度” 、“教皇选举制度”、“活佛转世制度”放在一起的文化探索……。

从客观上讲,上述选题的分散来源于我近些年来所承担的三个科研课题:一个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文明、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一个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儒学学科建设”,一个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三个课题之间的跨度如此之大,仅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我是一个多么贪心的学者!

张炎《词源》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显然,如果从理论系统的角度上看,我这些眩人耳目的论文不用拆碎,就已经不成碎片了。赵翼《放言》诗云:“五纹刺绣同毛褐,七宝楼台亦草庐。”或许这些文章并不是什么固若金汤的“楼台”,而只是一些风雨飘摇的“草庐”呢?

是耶,非耶!一任读者评说。

陈炎

20121122

于山东大学

发布人:student 最后修改日期: 2013-06-04 16:52:27.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