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审美)欣赏的四个要点

[ ]生态(审美)欣赏包括四个要点:一、彻底摈弃将“审美”理解为动宾词组“审—美”的传统美学理论模式,批判、克服汉语美学理论所隐含的思维误区和理论误区,以“欣赏”代替“审美”。二、生态欣赏是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的欣赏活动,是对于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生态改造与强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欣赏的必要前提条件。三、生态欣赏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欣赏。四、指导生态欣赏的两条生态价值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必须克服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好”,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天性和习性。

[关键词]生态欣赏 生态意识 生态知识 生态价值准则 人类审美偏好

[作者简介]程相占(1966-),男,河南新野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也涉及生态批评。

引言

从约瑟夫·米克(Joseph W. Meeker)于1972年发表论文《生态美学构想》以来,[i] 生态美学已经成为国际美学界的前沿领域之一。但是,关于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术界依然分歧很大;还有不少学者依然在质疑生态美学能否成立。笔者认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审美欣赏”,简言之即“生态欣赏”;[ii]“生态美学”的确切名称应该是“生态(审美)欣赏学”。只有充分地回答了什么生态欣赏、生态欣赏如何可能、生态欣赏的时代意义与价值等基本问题之后,生态美学才能够富有学理地建立起来,才能最终解除质疑者对生态美学的否定。

简言之,生态(审美)欣赏是相对于此前的所有审美(下文简称为“传统审美”)而言的,它是为了回应全球性生态危机、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借助于生态知识引发想象并激发情感、旨在克服人类审美偏好的新型审美观。本文将对这个界定进行比较详尽的论述。本文特别强调:生态欣赏与传统审美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构建生态欣赏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论述生态欣赏与传统审美差异的过程。

生态(审美)欣赏要点一:彻底摈弃将“审美”理解为动宾词组“审—美”的传统美学理论模式,批判、克服汉语美学理论所隐含的思维误区和理论误区,以“欣赏”代替“审美”。

在汉语美学理论中,“审美”无疑是关键词之一。受柏拉图“美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美学界长期将“美”视为近似客观存在的实体,长期纠结于“美的本质”这样的问题。所以,汉语美学理论的出发点往往是“美的本质”,然后是“审美”(对于美的观审)或“美感”(对于美的感知),最后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因此,“美—审美—艺术”三板块早已成为汉语美学理论的主导性模式。

本文的主旨并非批判这种美学理论模式,本文的立论前提是澄清对于“审美”的误解。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权威辞典的解释。最新汉英双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审”字词条下有“审美”词条,其汉语解释如下:“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其英语解释则是:“aesthetics;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解释,是因为该词典认为“审”可以作为动词来使用,其意思是“审查”或“审讯”,用“审”作为动词可以构成动宾词组,该词典所列举的相关词组有“审稿”、“审案”、“审时度势”、“审题”等。[iii] 按照这种词语搭配习惯,“审美”也被理解为一个动宾词组,即“审—美”——“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无疑可以缩减为“领会美”,“审”字被解释为“领会”(笔者认为更恰当的解释应该是“欣赏”),而“美”则被解释为“事物或艺术品的美”。简言之,“审—美”即“赏—美”,与它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动宾词组可以列举出很多,诸如“赏—花”、“赏—月”等等。

其实,这种解释也普遍流行于汉语美学理论中,我们这里无暇详细引证。这表明,把“审美”理解为一个动宾词组“审—美”已经成为一种“汉语无意识”,一种强大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当汉语美学界注意到审美对象不仅仅是“美的”而且还有“丑的”时,它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另外一个对等的动宾词组:“审丑”。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和汉语构词法则,我们完全可以构造出解释其他审美范畴的汉语词组,诸如“审滑稽”、“审崇高”、“审荒诞”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把上述汉语词组、特别是“审美”翻译成英语,其谬误则昭然若揭。“审美”的英语对应词是aesthetic,其本义是“感性的”,在美学理论中一般翻译为“审美的”;在它后面加上一个s,就成了aestheticsaesthetic + s),其意义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学”。《现代汉语词典》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对“审美”这个词条的第一个解释即“aesthetics”;尽管这是一个很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解释,但它准确揭示了“审美”与“aesthetic”之间的词语对应关系。值得称道的是该词典对于“审美”所做的第二个解释:“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翻译成汉语就是“对于美的欣赏”,也就是“欣赏美”(即英语to appreciate beauty)。汉语与英语的差异之一在于:英语词性变化时(比如从动词或形容词转变为名称),词的形态上也有所变化。比如,“欣赏”作为动词时是appreciate,做名词时则是appreciation,词尾有所变化。汉语的“欣赏音乐”中的“欣赏”是动词,而“音乐欣赏”中的“欣赏”则成了名词,词的形态却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容易引起误解。概而言之,汉语美学理论中的“审美”一般应是aesthetic的对应词,但是,在一般美学理论中,它却往往被解释为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被理解为一个动宾词组。

针对这种长期以来的混乱乃至误解,笔者提议用“欣赏”这个术语来替代“审美”。第一层原因是语言上的,如上所述,“欣赏”这个词语更通俗易懂,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思想混乱;第二个原因是美学理论上的——“审美”被理解为动宾词组后,极其容易滑向“美的本质”这样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而导致美学误入歧途。这两层原因是就传统美学而言的。就笔者所致力于构建的生态美学而言,第三点原因同样重要,即“欣赏”一词包含着“正面肯定”的意味,能够显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欣赏”的含义是:“①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appreciate; enjoy; admire; feast one’s eyes on sth ②认为好;喜欢 appreciate; like”。[iv] 第一个含义与传统的“审美”一词的含义比较接近,其中,“领略趣味”比传统的“审美”更能传达出“审美欣赏”的底蕴;而它的第二个含义“认为好”无疑是一种价值判断,而“喜欢”则表达了欣赏者的积极、正面的态度和情感,可以对应于传统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态度”。笔者认为,生态欣赏的对象是地球生物圈中的所有自然事物及其栖息环境(下详),“认为”所有这些对象(无论贵贱美丑)是“好的”而“喜欢”它们,就是笔者这里所说的“生态欣赏”。这种美学观的在国际上也有其先声,比如,加拿大著名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森的著作《美学与环境:对自然、艺术与建筑的欣赏》开门见山地提出:“美学是哲学的这样一个领域:它研究我们对于各种事物的欣赏——这些事物影响我们的诸种感官,特别是以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v] 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卡尔森又将“欣赏”称为“审美欣赏”(aesthetic appreciation)。笔者的理解与此完全一致。

生态(审美)欣赏要点二:生态欣赏是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的欣赏活动,是对于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生态改造与强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欣赏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问题。柏拉图将将代表“至善”的神作为“美”在最终本体,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等著名论题,这表明伦理学与美学、伦理道德意识与审美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导致这种关系发生断裂的是现代西方哲学。比如,现代西方哲学把人的知、意、情分别对应于知识论、伦理学、美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三大批判”为代表的康德批判哲学框架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典型代表。但是,康德也提出过一句名言“美是德性—善的象征”[vi] 直接地表达了传统审美与道德的关系。但是,康德之后的艺术哲学(艺术理论)受“艺术自律”这一流行观念的主导,某种程度上割裂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笔者所探讨的生态欣赏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欣赏就无从谈起。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生态运动兴起了生态伦理学。它将伦理共同体(ethical community)扩大到生物圈中所有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其核心要义是承认生物圈中的所有物种各有其独立的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这里的核心概念是“生物圈”(biosphere),《牛津生态学词典》的解释为:“地球环境的一部分;生命有机体生存在这个环境中,它们与这个环境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系统,一个有效的整体星球生态系统(ecosystem)。有时,它也被称为‘生态圈’(ecosphere),目的是强调生命成分与非生命成分之间的互相关联。”[vii]

生态伦理与传统伦理的根本差异在于伦理共同体的范围和对象不同,其关键问题是:地球生物圈中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物种是否可以作为伦理主体?其深层底蕴则是:人类之外的物种是否具有独立于人类利益之外的内在价值?生态伦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答案是肯定的,其论证方式是“逐层扩大的同心圆”模式——西方伦理史的事实表明了这个同心圆不断扩大的过程:古希腊的伦理共同体只是由贵族构成的,妇女和奴隶都被排除在当时伦理共同体之外,他们只不过是贵族的私有财产,没有人格尊严可言,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伦理主体;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奴隶制被废除了,妇女也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权利。那么,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当代,人类是不是应该继续扩大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使之涵盖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利奥波德的答案是肯定的,他的“大地伦理学”就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之作。[viii]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儒家修身“同心圆”模型来说明。《大学》首章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层层扩大的过程。生态伦理学的内在逻辑其实也是这种层层扩大的过程:伦理关爱的对象从自我(“修身”)扩大到家庭(“齐家”)再扩大到社会(“治国”),最终扩大到天地万物(“平天下”)。基于这种心性修养的模式,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民吾胞也,物吾与也”的思想,明代王阳明则提出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都可以视为生态伦理学的雏形。杜维明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一文将上述思想概括为“儒家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他指出:“天人合一的观念意味着人类景况中四个不可分割的层面:自身、社群、自然和上天。”所谓的“新儒家生态转向”本质上意味着四个方面,即自身与社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之间可持续的和谐关系,人心与天道的互动,知性、修身以达到三才同德。[ix]

综合上述古今中西的论述可知,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无非是“仁爱之心”的层层扩大,从传统伦理的“人—人”关系扩展到生态伦理的“人—物”关系,在“爱己”、“爱人”的同时也“爱物”——关爱地球生命共同体(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生命。生态危机的表征之一是自然资源短缺所造成的资源争夺乃至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紧张、恶化;表征之二是“环境非公正”愈演愈烈,即弱势社会群体所处的环境更加恶化,遭受到的生态危机更加深重。这说明:生态危机已经导致传统的“人—人”伦理严重恶化,“爱人”已经成为奢谈。既然如此,那么,在这种时代状况中去“爱物”,无疑是对于“人性”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考虑到传统伦理意识中早已包含着“惜物”的优良品质,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爱物”也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宽广的“仁爱之心”(也可以称为“生态关怀”)——生态与心态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之间的关系由此昭然若揭。

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ecohumanism)。现代人文主义批评宗教迷信,在非神论的基本立场上强调理性、经验和人类价值;在当代生态危机的刺激下,激进的生态主义者为了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过度强调了非人类的物种与环境的独立价值。生态人文主义可以说是二者的折衷。关于其基本内涵,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态学、进化与行为教授菲利普·雷加尔(Philip Regal)的解释值得注意。他说:“如果说关于人类状况的知识是人文主义之要义的话,那么,理解人类所存在的、更大的系统,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人文主义’隐含着对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机构之间以及个体与非人类环境之间关连模式的洞察。”[x] 这里所说的“个体与非人类环境之间的关连模式”,正是我们上文所说的“爱物”。

总之,“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的简称即“生态人文主义”,它包括两个基本要点:第一是“生物圈整体”,明确了学术界一般所说的“生态整体主义”中的“整体”并非太阳系整体、甚至宇宙整体,而主要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存在着生命的地球生物圈这个特定的整体——这样界定“整体”的内涵并不意味着笔者忽视生态关怀所包含的终极或形而上意义——我们的生态欣赏体验中无疑能够包括“大全”意义上的“宇宙意识”和“宇宙体验”;这里之所以强调“整体”主要指地球生物圈整体,原因在于宇宙整体远远超过了人类目前的认识能力,人类目前根本无法断定宇宙整体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第二是“人文主义”(humanism,又经常被翻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它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ism[xi] 的同时,又强调“以人为本”——提出这种学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长期的、高质量的生存(不是为了蚂蚁、苍蝇等其他物种);人类既是生物圈整体的界定者,其生存质量也是衡量这个整体的生态状况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最终参照系(最终参照系不是熊猫或红树)。生态人文主义所包含的“爱物”的伦理态度可以简称为生态意识,它是生态欣赏的基础和前提。

生态(审美)欣赏要点三:生态欣赏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欣赏。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问题,诸如美与真的冲突,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侧面涉及到审美与知识的关系问题。“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a science of sensitive knowing),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审美知识,它有其自主性,不同于逻辑知识。与此相应,审美认知(aesthetic knowing)的任务就是把模糊不清的、由感官感受到的杂多之物转换为清晰的知觉意象。[xii] 鲍姆嘉滕的目的在于论述审美认知不同于逻辑认知的特点。其后继者康德也认为审美不同于认识,审美判断不同于认识判断。康德的鉴赏(即欣赏)判断的“第一契机”指出:“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像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xiii]

上述两位德国哲学家都在阐述审美欣赏的特点:审美欣赏不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而不是获得知识。笔者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如果因此而忽略了审美欣赏与知识的密切关系,那就失之片面了。我们可以设问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1、审美欣赏是否需要知识?2、如果需要,知识在审美欣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比如,没有基本的中国哲学知识就无法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不了解基督教就根本无法欣赏西方那些宗教题材的名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欣赏一幅宗教题材的名画的过程,就是理解其思想内容的过程;而要评价这副绘画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则必须与其他绘画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评价提供了参照系。艺术欣赏是这样,自然欣赏也是这样。只不过,自然欣赏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对此进行过较多探讨,比如,加拿大美学家艾伦卡尔森把自己的环境美学立场称为“认知立场”,该立场认为:关于欣赏对象之性质的知识和信息,是对它进行审美欣赏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欣赏自然的模式又被称为“科学认知主义”scientific cognitivism),它坚持认为,就像对于艺术的严肃而恰当的欣赏需要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知识那样,对于自然的欣赏需要具备“自然史知识”——由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的知识。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些自然史知识呢?卡尔森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显示出各种自然事物和各种环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actual aesthetic qualities)”;恰当地、审美地把自然欣赏为“自然自身”,也就是“把它欣赏为由自然科学所描绘的那样。”[xiv] 这就意味着,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所描绘的自然事物的特征才是“自然自身”,也就是自然事物“实际的审美性质”。

卡尔森的上述观点受到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指责他混淆了审美与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指责完全是误解,因为,卡尔森上述分析的目的在于回答环境审美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欣赏自然和环境?”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活动中,月亮被描绘为“玉盘”、“明镜”或“银钩”等美好意象;但是,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月亮被称为“月球”,它的表面并不光洁如玉,而是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这些才是月球的“实际的审美性质”。如果说传统月亮审美所欣赏的只不过是关于月亮的“幻像”或“假象”的话,那么,把“月亮”欣赏为“月球自身”就必须超越传统的幻像诸如“玉盘”、“娥眉”之类的,转而欣赏它的山脉和大坑。笔者觉得这完全合理——尽管有点不“合情”。

卡尔森已经注意到生态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环境美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生态美学”;笔者这里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真正的生态欣赏必须借助生态知识来引起欣赏者的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笔者下面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例来说明这一点。[xv]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湿地为主要对象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对它的介绍中写道:“漫步堤岸,望着这片绿洲,不禁心平气和,豁然开朗。倘若在涨潮时泛舟林间,欣赏着这神奇秀丽的景观,那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仿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xvi] 这是典型的传统审美活动,等于说“这片自然风景太美了”,基本上没有任何生态意味。对于红树的介绍,传统审美观念主宰下的描绘则是:红树“有‘胎生’现象,胚轴可长达2040cm,琳琅满目悬挂在树冠丛中,把树林装扮得格外美丽。”“红树林海岸更具有一种动态的美,高潮时,海水浸淹滩涂,红树林仅有各丛树冠露出海面,如同碧波荡漾中的一座座‘绿岛’,在水中飘浮摇摆。低潮时,植株犹如巨人挺立在海滩。”[xvii] 这些审美描述都与笔者的生态欣赏体验相距甚远——因为它们尚未进入生态欣赏的门槛。

笔者的生态体验是随着导游的介绍而展开的:胎生(胎萌)现象是红树植物的一种特殊繁殖方式,原因是,红树生长在海潮涨落及海水冲击的沼泽区,红树植物的种子缺少种子发芽必需的氧气,只有胎生繁殖才可保证红树植物在海岸生存。笔者以前只知道动物是“胎生”的,对于红树植物这种奇妙的适应性和独特的繁殖方式闻所未闻,所以非常惊奇(好奇和惊奇一般是生态欣赏的契机)。导游继续介绍说,红树的果实生长发育成绿色的棒状胚轴,利用胚轴上的皮孔换气。胚轴的下端粗重而尖锐,呈笔状,利于胚轴成熟后从母体脱落,顺利插入母树周围的软泥中。如果胚轴能够顺利固着,则几小时后即长出侧根,将幼苗固定在滩涂上;胚轴无法顺利固着,则随潮水漂流、传播到其它海岸滩涂,可以在海水中漂流二、三个月,随着海潮漂流到千万里之外,在热带雨林地区能够生长到40高。听到这些,凝视着那些挂在枝条上的红树种子,笔者对于红树奇妙而强大的生命力赞叹不已,对于大自然的奇特造化惊叹不已,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想到了温室中的花木之脆弱(联想),又想象热带雨林高耸如云的红树林又会是怎样一番壮观气象(想象)。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红树知识,怎样能欣赏红树的奇妙?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不过是关于红树的一般知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知识,传统审美体验也完全可以包括这种欣赏。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xviii] 所以,生态欣赏所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下面将对此进行进一步阐述。

生态(审美)欣赏要点四:指导生态欣赏的两条生态价值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必须克服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好”,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天性和习性。

当导游介绍到红树林中的另外一种植物“大米草”时,笔者的生态欣赏体验达到了高峰。导游指着红树林中的大米草告诉我们,大米草的生长能力极强,被连根拔起后只要一落地照样能活;把它剪切成一百段,它能发出二百个新芽。根除它的唯一办法是把它扔到太阳下晒干、烧掉。正因为大米草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红树一般不是它的对手——大米草入侵之处,红树往往被消灭。因此,“大米草除治”成为红树林保护区的重要工作。红树与大米草两个物种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使我原来的惊叹提高到震惊和震撼!

这里,我们遇到了生态保护和生态欣赏的重大难题:与受到保护的红树相比,大米草是否有同等的生存权力和欣赏价值?按照生态学的“生物多样性”观念,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一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比如,《百度百科》对于大米草的介绍是:别称“食人草”,适应幅度大,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淡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一百多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在育苗缸中一年增加数百倍。[xix] 《百度知道》所做的介绍则是:大米草又称食人草,成熟种子易脱落,可被潮水漂流扩散至远近各处。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力极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 世界各国科学家曾聚会美国纽约研究对策,但收效甚微。[xx] 把大米草称为“食人草”和“害人草”,完全是从人的利益出发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体现。但是,《百度知道》同时告诉我们:大米草于1963年从丹麦、荷兰和英国引进,在江苏海滨试种,用于沿海护堤和改良土壤,同时生产饲料和造纸原料,在以后的20年中得到发展,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滩,栽培面积达30 000公顷以上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积极的作用。[xxi] 原来,“害人草”最初是作为“益草”而引进的,对于人类的确有很多“益处”,所以,我目前国还有不少地方在引进栽种大米草。看来,判断大米草是害、是益并不简单。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某个地区之所以要防治大米草,是因为它入侵该地区后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威胁甚至破坏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这就意味着,判断某物种是害、是益的标准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生物多样性,二是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流行,它用来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所有方面,特别包括物种丰富性、生态系统复杂性和遗传变异。[xxii] 关于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界定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有机体共同体内部的动态平衡状态;在这个共同体中,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通过自然演替而渐变。”另外一个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的数量的稳定平衡。”生态平衡最核心的要点是维持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平衡(natural balance)。[xxiii] 我们可以从上述解释中抽取出如下两个关键词作为判断某物种益、害的标准:生物多样性(即物种丰富性),生态平衡(即动态的自然平衡)。因此,指导生态欣赏的原则(即生态价值标准)就是如下两条:1、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性者为益,反之为害;2、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动的自然平衡者为益,反之为害。

根据上述两条生态价值标准我们会发现,人类传统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不辨益害”乃至“以害为益”的荒谬错误——换言之,人类的审美偏好所导致的生态灾难罄竹难书。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凤眼莲(即俗称的“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在1884年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也就是说,该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人类的审美偏好——观赏凤眼莲的艳丽花朵。从此之后,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头号有害植物。比如中国的云南滇池,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引发生态灾难:水葫芦密集水面,遮天蔽日,鱼、虫难以成活;除了水葫芦外,几乎没有其他水生植物可以生长;水葫芦的根全部烂在草海里,湖水发黑,臭气熏天,所以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世界各国也都普遍痛恨水葫芦。比如,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将引自美国佛罗里达的水葫芦称为“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将引自日本的水葫芦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水葫芦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我国环保部已把它列为首批最危险的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由此可见,昔日的艳丽花朵凤眼莲,今天却成了导致生态灾难“紫色恶魔”。[xxiv] 按照我们生态欣赏的两条价值标准,人类不应该再盲目地欣赏所谓的凤眼莲之“美”。

如果说上述例子非常明显的话,那么,集中体现在“自然美”上的传统审美偏好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则比较隐蔽,尽管它的危害可能更大。所谓的自然美,主要是指自然事物所具有的悦目的颜色与形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气息等审美属性,其典型代表即优美的自然风景。欣赏自然风景之美可以说是人类的普遍天性——无论人的品行善恶,一般都不会拒绝自然风景美。正因为这样,优美的自然风景古往今来一直是被掠夺的对象,这在人口无序膨胀、贫富差距增大、环境持续恶化的今天尤其明显——占据、享受优美风景区的人往往是富人和权贵,社会弱势群体只能生活在环境状况恶劣的地方。环顾当今世界,优美的自然风景已经完全纳入资本与权力的运行逻辑,正在作为“自然资本”被房地产开发、旅游景区建设等方式分割零售。从这种社会现实来看,人与自然的传统“审—美”关系根本无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反而是破坏自然的重要原动力——传统“审—美”的罪恶由此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本文所倡导的生态欣赏是一种“批判美学”——它不但要批判传统审美观念的理论谬误与现实罪恶,而且也要从物种的角度,批判、反思人类这个物种天性中所具有的审美偏好,即所谓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必须基于“爱物”,即进行生态欣赏;否则的话,像爱凤眼莲之美那样的愚蠢行为,必然导致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

结语

本文认为生态美学即生态欣赏学,生态欣赏与传统审美具有明显区别,其四个要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前提,三个步骤”:一个前提指“以欣赏代审美”,目的是澄清美学理论上的误解和思维误区;三个步骤具有层次递进、层层深入的关系——具有了生态意识,传统的审美就开始转向生态欣赏;具备了生态知识,生态欣赏就会深化;明确觉悟到人类审美偏好及其造成的灾难,就会自觉地省察、反思、批判传统审美而完成生态欣赏。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环境美学与美学的改造”(批准号11JJD750014)的阶段性成果]

On the Four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Cheng Xiangzhan

Abstract: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includes four key points, which are, firstly,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misunderstanding of “aesthetic” as “to appreciate beauty” fundamentally, to criticize and overcome the mistakes in Chinese aesthetic theory and to replace “to appreciate beauty” with “appreciation”; Secondly,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is an appreciating activity based on biosphere ecological ethics and it revises and strength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s and ethics in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it takes ecological awareness as the premise of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Thirdly,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must inspire curiosity and association and stimulate imagination and feelings by means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without ecological knowledge, without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Fourthly, the two guiding valu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are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balance. Human species must overcome and transcend anthropocentric value standards and human aesthetic preference, reflecting and criticizing anthropocentric aesthetic nature and habits.

Key words: ecological appreciation, ecological awareness, ecological knowledge, ecological value principles, human aesthetic preference



[i] Meeker, Joseph W., “Notes Toward an Ecological Esthetic”, Canadian Fiction Magazine, Vol. 2, 1972, pp. 4-15.

[ii] 本文在欣赏的意义上使用审美一词,认为二者是同义词。在本文的行文中,当需要区别生态审美欣赏与传统审美的差异时,则直接使用生态欣赏的表达方式的地方;而为了显示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关系时,则使用生态(审美)欣赏的表达方式。这里的小括号表明,括号中的审美一词是可以省略的。

[iii] 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8-1709页。

[iv] 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3页。

[v] Carlson, Allen, 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xvii.

[vi]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vii] Michael Allaby《牛津生态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viii] 参见Leopold, A., A sand county almanac: with essays on conser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201-226.

[ix] 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8页。

[x] Tapp, Robert B., ed., Ecohumanism, Prometheus Books, 2002. p.62.

[xi] 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人类中心主义包括三方面观念:第一,人是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知世界。

[xii] 参见David A. Cooper, ed., 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95, pp.40-44. 这种理论曾经被国内一些持存在论的学者称为认识论美学而备受病诟,其核心观点是坚持审美不同于认识,审美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知识。

[xiii]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

[xiv] Carlson, Alle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0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参见网页: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environmental-aesthetics/

[xv] 2011102930日,由厦门大学生态文学团队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会后,笔者随会议代表一同前往福建漳州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考察。

[xvi]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上的《走进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网址为

http://www.zhb.gov.cn/zhxx/gzdt/201103/t20110307_201498.htm2011113访问。

[xvii] 摘自百度百科《漳江口红树林》,网址为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7056.htm2011113访问。

[xviii] 在学科分类体系中,生物学是一级学科,生态学则是其二级学科。

[xix] 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1402.htm2011113访问。

[xx] 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534214.html2011113访问。

[xxi] 20

[xxii] Michael Allaby《牛津生态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xxiii]参见生态平衡条目,网址为http://wwf.panda.org/about_our_earth/teacher_resources/webfieldtrips/ecological_balance/2011117访问。

[xxiv] 参见《百度百科》生物入侵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39004.htm;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滇池强推水葫芦治污:良药还是毒酒?》一文,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56814.html2011116访问。

发布人:student 最后修改日期: 2014-06-28 14:39:38.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