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带意味着什么
2006年5月13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上海联合主办了“双三角论坛”,研讨“国际大都市带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问题。我应邀参加了论坛,并准备了长达一万两千字的论文《西方大都市带思想要略》,宏观地勾勒了西方大都市带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百年历程。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特别惊讶地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于西方大都市带理论非常陌生。比如,尽管不少学者都提及大都市带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琼·戈特曼(Jean Gottmann),但是很少论著正面介绍或引用这位学者发表于1961年的代表作:《大都市带:美国都市化的东北部海岸》,而这部著作在国内并不难找到。由此产生的一个疑惑是:我们对于大都市带理论了解尚且这么少,对于大都市带上的日常生活又能了解多少呢?要知道,大都市带并非写在书本上的空洞概念,它们是西方社会现实生活的集中展示;如果没有切身的日常生活体验,我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大都市带?
从那时开始,这种疑问时常萦绕着我的脑际,哈佛大学一年(2006年8月-2007年8月)的访学经历初步澄清了这种疑惑。美国第一大都市带北起波士顿(Boston),南到华盛顿(Washington),所以简称BosWash,戈特曼正是通过长期研究这一城市化区域而提出“大都市带”概念的。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一年当中,我游览过波士顿及其周边的许多地方,还从波士顿乘汽车到纽约旅行,沿途正好穿越了这一大都市带的核心区域。我的见闻与在国内时的“学术想象”有着天壤之别:大都市带绝对不是连绵不断的、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森林,都市化绝对不意味着自然生态的破坏。麻省的公路都掩盖在浓密的森林中,穿行在波士顿周边地区,满眼都浓浓的绿色。美国第一大都市带上的生态意识,强烈得令我惊讶不已。
哈佛大学:环境可持续性在行动
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角度,还是从文化教育角度,美国第一大都市带都是美国的“主干大街”。哈佛大学无疑是透视这条主干大街文化教育的最佳窗口。我们不妨来浏览一下“哈佛大学绿色进度表”:
1991年,哈佛环境委员会成立,鼓励和协调全校范围内与环境相关的活动和学术研究;1998年,哈佛校长办公室和董事会办公室决定,只使用可回收的复印纸和文具;2000年,哈佛第二十六任校长尼尔·鲁登斯坦(Neil Rudenstine)为“哈佛绿色校园机构”提供巨额资金,将之建立为一个学术与管理合一的机构;2001年4月,哈佛大学环境中心成立,将与环境研究的学科合并在一起,支持多学科合作解决环境问题;2002年秋,“哈佛绿色校园促进机构”建立了绿色建筑服务,支持各院系采用节省开支的绿色建筑维修和修建;同年11月,哈佛设置月度回收记录;2003年10月,“哈佛绿色校园促进机构”开设进修学校课程:《可持续性:改变我们制度的挑战》,大批学生前来选修;2004年,哈佛采用了涵盖整个校园的可持续性原理,并将这些原理概括为一套内容丰富全面的可持续性指导方针,指导哈佛大学奥尔斯顿(Allston)新校区的发展建设。2004年3月,哈佛成为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中第一个使用混合油料的大学,这种油料由20%的豆油和80%柴油混合,哈佛设置了生物-柴油加油站为自己的交通工具加油;同年10月,哈佛第二十七任校长劳伦斯·萨默发表讲话:“使我们的校园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运转,这不仅仅是一个公民和邻居应该做的正确之事,也是指导我们事业的富有经济成效的途径。我们计划着未来,这些原理将树立一个有力的路线,它将使哈佛受益,而且将在我们共同体内推进有责任的增长和环境质量。”2005年2月哈佛宣布,节能项目每年节省开支700,000美元;3月,哈佛废物管理主管宣布,哈佛的回收率由2004年的38%上升到42.37%;4月,哈佛开始使用雨水来冲洗全校250辆交通工具,每年节水25,000加仑;9月,哈佛自然史博物馆开放新的气候变化展览;2007年,美国森林和纸张学会将2007回收奖颁发给哈佛,因为该校全校范围纸张回收,在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共回收纸张2,616吨;截止2007年6月,哈佛已经拥有20座在“能量与环境设计领导者”(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注册的建筑项目,包括新建的和改造的,这在美国大学中是最多的。许多绿色建筑项目的能量节省已经超过一般标准的30%-50%,废物回收率超过90%。
面对这些成绩,2007年5月31日,即将上任的第二十八任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向哈佛大学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发表了公开信。信中说,哈佛大学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和对于校园的规划与发展,哈佛大学每天都在为我们这个行星的可持续性做着贡献。哈佛几乎所有的院系都承诺减少对于环境的伤害性影响。公开信对于员工们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通过大家的努力,哈佛大学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更加致力于推进环境可持续性,包括来自气候变化的挑战。哈佛大学被认为是美国最广泛开展绿色校园项目的大学。她还指出,哈佛大学设立了多达1200万美元的无息借贷资金,用于支持各院系减少能源消耗。这个资金是目前美国大学中惟一而且巨额的,已经补助了150多个环境保护项目,取得了巨大的环境和财政效益。她最后表示,在自己的任期内,要努力使哈佛大学成为可持续性的榜样。
雷丁镇的土地保护制度
据说,波士顿的华人数量有数万人,吴海国和王洋夫妇是我们较早结识的中国朋友。他们家住距波士顿中心12英里的雷丁镇,属于大波士顿区域的一部分,乘火车25分钟可达波士顿中心。他们曾经多次成批地邀请访问学者去家里做客。他们房子后面是一大片森林,海国告诉我,那是一片受到政府保护的土地,不允许再开发建设了。森林里动物很多,不时可以看到野鹿的健美身影。
我羡慕之余,专门查访了雷丁镇的相关情况。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最早的居民是17世纪30年代来自英国的移民。该镇的政府机构主要是镇会议和选举委员会。1986年3月,该镇居民采用了“雷丁地方自治宪章”。该镇行政机构共有23个,其中之一是保护局(The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负责保护土地和制定相关政策。雷丁镇绘制有清楚的保护土地图,共有900英亩受到保护的土地能够被公众使用。我们不妨浏览一下它的“使用保护土地的规章制度”。该制度经过雷丁保护委员会的公开听证,于2003年9月17日通过,包括如下条款:
1、欢迎每个人完全免费享受雷丁的保护土地。2、在得到保护委员会的书面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为了某个特殊事务在特定时段内使用土地。必须至少提前21天提交申请。特殊事务的负责人必须一直携带书面允许书。3、在保护土地上组织商业或集体活动,必须提前得到保护委员会的书面同意。必须至少提前21天提交申请。活动负责人必须一直携带书面允许书。4、没有保护委员会的书面许可,不能在保护土地上举行任何活动。5、禁止吸烟。禁止携带火种和炉子。6、任何人不能砍伐、打破、移动、损坏、染污或不正当使用任何建筑结构、栅栏、标记,占据其任何部分。不许损害、砍伐任何植物(包括树丛、野草和野花),无论植被死亡与否。7、雷丁镇不能携带武器,包括在保护的土地上。8、只有在狩猎季节(礼拜天除外)、并且只有在某些雷丁保护土地上,持有麻省渔业和野生动植物局颁发执照的人员,才可以用弓箭捕猎野鹿,并且必须同时做到:捕猎必须符合麻省法律;根据麻省法律,任何建筑500英尺以内、任何道路150英尺以内,不许捕猎;只允许捕猎野鹿;只能在狩猎季节捕猎;礼拜天不许捕猎;9、除了车道和停泊区,或由于雷丁镇警察和消防队的紧急事件,或持有保护委员会的书面许可证,任何种类的机动车辆不允许进入保护土地。10、保护土地上禁止使用自行车。11、保护土地上禁止酒精饮料,禁止使用任何玻璃容器。12、保护土地上禁止倾倒、丢弃、放置任何种类的垃圾、碎片等。使用者必须将带来的任何东西带走。13、在主人有效监控下,狗可以进入城镇的保护土地。主人必须立即清除狗粪。14、根据麻省普遍法第40章第8条,每次触犯上述制度,罚款100美元。
这么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否付诸实施?答案是无庸置疑的。我多次亲眼看到公园的偏僻处,蹓狗的人随即用袋子将狗粪清理干净。一次,房东请我们去海边钓鱼时,我惊讶地发现,每个垂钓者都随身携带一根尺子,目的是度量所钓到的鱼的长度。一位钓到一条海鲈鱼,一量,差一点不到26英寸,只好放了。
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都市带?
2005参加“双三角论坛”时,感到不少学者对于大都市带的“大”字很感兴趣,比如,学者们开玩笑地争执,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哪个更大,中国距离世界第六大都市带有多远,等等。国内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可以概括为增长经济、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竞争力,生态文明指数尚未进入视野。美国第一大都市带是美国生态文学开创者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的故乡,他发表于1854年的名著《瓦尔登湖》所写的真实生活就发生在波士顿近郊,最早对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今天,那里已经建成瓦尔登湖保护区,成为全世界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的圣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梭罗先知般的超前意识与大都市带是否有关系?
对此,我们不便妄言,让我们回到大都市带概念的提出者戈特曼那里吧。戈特曼认真地考察了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他认为,不是经济,而是清教徒的使命精神和“理念试验”的形而上学内涵,从根本上促进了美国人在荒蛮的北美大地上,很短时间内建造出世界上最为发达、重要的城市区域。戈特曼提出,城市化过程已经使本来意义上的荒野驯化;但是,与此同时,大都市化和大都市带化又制造了拥挤的城市,种种新的城市问题使现代大都市成为新的“空旷荒野”,它们“或许是一种更典型的荒野,因为它更接近终极问题。”(Gottmann, Jean.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发表于《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3月3日时略有删节,这里是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