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生态美学的国际参照——读李庆本主编《国外生态美学读本》

1994年以来,我国的生态美学在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也从未间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质疑。如何发展生态美学成为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李庆本教授主编的《国外生态美学读本》(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李著”)显得非常重要,其意义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有助于我们端正学术心态,进一步增强学术规范意识,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根据笔者现在掌握的资料,最早在标题中使用“生态美学”这一术语的论著是约瑟夫·米克(Joseph W·Meeker)的论文《生态美学构想》,该文发表于《加拿大小说杂志》1972年第2期。但是,我国学者却一直对西方生态美学缺少了解,以至于国内许多学者经常误认为生态美学是我国学者的“首创”。比如,我国第一部《生态美学》著作(徐恒醇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提出:“生态美学的探索具有初创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出现专题性的研究著作或论文。”(第145页)时隔九年,作者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发表于《鄱阳湖学刊》2009年第3期的《生态美学的理论前提和研究对象》一文的开头,作者依然用正式引文的方式引用了自己的如上论断。必须坦诚地承认,每个学者的学术视野都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渴望学术创新的心情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学术探讨,严谨的态度应该是言必有据;如果我们对于国际相关研究缺乏全面了解,就不应该草率地妄下结论。李著所选的24篇论文分别出自美国、俄国、加拿大、巴西、土耳其、德国、波兰、芬兰、挪威、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学者之手,最早的发表于1990年(《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这些事实提醒我们: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只有充分地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才有可能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

其次,有助于我们深化生态美学的学理探讨,使生态美学从带有激情的倡导,走向富有学理深度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经营,早不一定就好。国外生态美学早于我国已经毋庸置疑,那么,我们从中能够借鉴什么呢?李著显示,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点是对于生态学与美学二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顾名思义,“生态美学”涉及到“生态学”与“美学”两个距离比较遥远的学科: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而美学则是人文学科之一;如果二者之间完全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将二者粘合在一起的“生态美学”必然是生拉硬扯的学术闹剧。对于这一关键问题,即使大力倡导生态美学的我国学者也没有比较充分地说明,所以,生态美学遭受着极其严厉的批判和否定,甚至被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斥责为“虚假的美学”、“虚妄的生态美学”。李著编选的《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的关系》一文正是针对这种疑问而发的。该文以发生在西方的“美学-生态学之争”为背景,借鉴环境心理学的“环境-行为模式”作为理论起点,构建出“景观中人类-环境互动的模式”,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从而解决了生态美学成立的学理根据。第二点是生态美学与传统自然美学的区别,其实也就是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及其特征,国内学者对此探讨得很少。《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审美》一文着力解决解决森林景观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之间的冲突,在研究、总结利奥波德大地美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并论证了这种新型生态审美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了认真比较了风景美学与生态美学,作者采用了“景观感知过程”这一理论框架,从景观感知过程的四个方面(个体、景观、人-景观互动以及互动所引发的成果)对比了两种美学观念,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生态美学的基本特征。

最后一点意义是:启发我们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将生态美学付诸实施的具体途径,从而使生态美学真正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外生态美学的倡导者大都不是职业美学家,他们从各自特殊的职业问题出发而走向了生态美学,其生态美学都有极强的实践性。这一特点在美国尤为突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美国的相关政策法规。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美学成为美国森林景观规划管理的主要议题,许多政策法规都考虑到森林景观的审美价值,如《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案》、《1976年国家森林管理法案》和1974年频布的美国农业部林务局《视觉管理系统》等,都为保护、加强或恢复森林的审美质量设立了标准。这为美国学者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北部研究站的社会科学家保罗·戈比斯特(Paul Gobster)可为代表人物。戈比斯特最初旨在理解休养观光者和当地居民如何感知森林的审美价值,旨在将这种知识转化为景观设计的指南。从1990年代早期开始,随着生态系统管理日益被接受为森林管理的方法,他开始认识到:将生态健康和多样性最大化的实践有时会与将景观审美价值最大化的实践相冲突。为了理解并解决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尖锐冲突,戈比斯特综合了审美哲学家、景观设计师以及心理学的相关成果,总结出一种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美学,即1999年发表的论文《为了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美学》。尽管“实践美学”曾经长期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国形形色色的美学几乎从来都与“实践”无缘。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其历史使命也在于缓解、化解生态危机。我国的生态美学尽管也充分意识到了将生态美学与我国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是,一直没能找到有效途径将之付诸实施。国外生态美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由于是第一次选编尝试,李著在文章选目上仍有进一步考虑的空间;同时,译文出自多位译者之手,某些关键词的译名也需要斟酌、统一。

发布人:student 最后修改日期: 2014-06-28 13:11:14.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