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美学一瞥

20世纪末的几年中,“跨世纪”、“面向21世纪”是学术界出现得最为频繁的话语,表明学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充满着期盼和憧憬,我们大概都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太阳的确每天都是新的,那么美学呢?作为美学事业或者说美学知识产业的从业人员之一,这里我愿意简单谈一谈自己对于新世纪中国美学的一点观察和感受——仅仅是“一瞥”。

首先我看到,由汝信、曾繁仁主编,王德胜、谭好哲执行主编的《中国美学年鉴》创刊了。它以报道中国的美学研究进展、探讨中国美学学术发展趋向为主要内容,致力于集中而权威地反映并保存每个年度中国的美学研究资料、学术成果,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长足发展进行有益而重要的学术积累,努力推进中国美学的现代学科建构,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已经出版的2001年卷收录美学著作53部,美学论文735篇;2002年卷收录美学著作116部,论文1883篇,并且都特意注明“部分”字样,以显示肯定会有遗漏。这使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真的是一个美学文本生产大国!

美学文本的生产应该以美学知识的有效增长为目的。那么,美学知识是否也在同步增长呢?这个问题要比单纯的论著数字统计复杂得多。我觉得新的美学关键词,应该包含新的美学知识增长。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值得一提,一个是“诗性智慧”,另外一个是“轴心时代”(轴心期)。诗性智慧是意大利美学家维柯的核心概念,前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生前对此独具慧眼,曾在其《西方美学史》中认真介绍过。但是,此后的几十年中,并没有被中国美学界吸收到自己的理论创造之中去。上个世纪末,这种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变,劳承万、刘士林等学者开始重视诗性智慧对于中国美学建设的重要价值。劳承万的《诗性智慧》(1996年版)标志着他开始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中国诗学,从而进入新的学术领域;刘士林在《中国诗性文化》(1999年版)中已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特征,对于维柯的诗性智慧进行了反思和某种程度的深化;其新世纪出版的《澄明美学》(2002年版)则有意识地以诗性智慧反思和重构美学理论,使他自己倡导的“非主流美学”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实绩。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概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介绍到中国,但是似乎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或许是受诗性智慧的启发,刘士林对此相当重视,他将这一历史哲学概念引进到美学理论中来,其《苦难美学》(2004年版)以之为关键词,认真地考察了人类轴心期的思想资源如何被后来的时代消耗殆尽;而为了新世纪的美学建设和美学拯救,学者们又为何必须回到轴心时代,从那里汲取思想动力的创造灵感。牛宏宝编著的“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之一《美学概论》(2003年版)虽然没有使用这两个概念,但是它以巫术直观(即诗性智慧)解答审美活动的发生,然后重点研究人类文明时代美感经验及其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符号显现等问题,其理论框架完全符合这两概念所包含的学术观念。

现代学科体系庞大,科目林立,跨学科研究成为学术创新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对于美学来说,已经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并取得一定学术成果的是美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也就是“生态美学”的提出和探索。生态学本来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但是,随着全世界内环境恶化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的空前加剧,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纷纷将之引进到自己的学术建设当中来。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较早注意到生态学的是哲学界,余昌谋的《生态哲学》早在1991年已经出版。稍后,文艺学界开始注意到这一新的称学术增长点,鲁枢元、曾永成、王诺等学者在生态文艺学或生态批评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建树。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推出“生态文化丛书”六种,其中包括《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各一本。鲁枢元于1999年开始创办的《精神生态通讯》虽然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在学术界流传甚广。其主要文章以《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为名于2002年结集出版。2001年,全国首届生态美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后来又分别在贵阳(2003年)、南宁(2004年)召开第二、第三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表明生态美学逐渐引起了较大重视。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2003年版)也应运而生。该著将生态问题归结为人的存在问题,提出人类的文明前景应该是生态文明,从而将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美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使生态美学获得了比较深厚的哲学基础。总之,西方现代性在引发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也是其严重恶果。人的精神性存在、人类本真的生命活动是美学学科的主题,可以预见,伴随着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汹涌发展,生态问题将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生态美学也因此任重而道远。

对于西方美学新著作的译介也值得一提。周宪、高建平主编的“新世纪美学译丛”丛书已经由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两位学者在丛书总序中批评说,目前中国美学界出现了不顾西方美学新进展而建构各种美学新体系的做法,而这个倾向已经被我国的前辈美学家们批评过,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我觉得两位的话是中肯之辞。从本源上说,美学是一个诞生并成熟于西方的学科,西方美学多方面的成就对于中国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西方美学发展的最新态势无疑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参照和资源,否则就会犯闭门造车、坐井观天的错误。有鉴于此,《中国美学年鉴》开设了“域外报导”栏目,对于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学刊物,如美国的《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审美教育杂志》、英国的《英国美学杂志》进行内容综述或论文摘要。在20046月的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上,杨曾宪的发言曾批评中国美学动辄冠以“**美学”,认为这样的美学往往是伪美学。的确,从“实践美学”以来,中国出现的“**美学”实在不少。我很少听说西方有“**美学”,但是并不妨碍西方美学的发展。最起码,我们在建构“**美学”时,一定不要忘了学术视野问题;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如果将自命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放在世界美学舞台上,到底有什么独特的学术贡献。多一点这样的学术反思,拿出我们足以和西方一流美学家对话的学术著作,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才会出现。

《社会科学报》,2005年2月17日。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最后修改日期: 2006-09-04 10:09:45.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