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地理学家、牛津大学地理学院主任琼·戈特曼(Jean Gottmann)1961年发表了一本纪念碑式的研究成果《都市带: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全面系统地证明了美国东北部海岸的都市群体通过经济、交通和通信等而连结为一个整体。从此,美国英语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复合词BosWash,意指波士顿-华盛顿走廊,它被戈特曼被称为美国的“主干大街”。1967年,美国区域规划学会(RPA)在一份题为《区域增长》的文件中,提出了一个称为“大西洋城市区域”的地域。这一区域从弗吉尼亚州延伸到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正好覆盖了戈特曼所研究的大都市带。该报告采用新的数据分析来显示区域互动融合,从而扩展了戈特曼的工作。
后来,戈特曼继续关注着大都市带的发展。1987年,他又发表了《重访大都市带:25年之后》,提出美国其它几个区域也可以称为大都市带。他特别注意到美国中西部和西海岸的情形,注意到美国南部环绕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正在形成一个大都市带。受戈特曼的影响,西方学术界正在兴起“新的跨大都市地理学”(new trans-metropolitan geography),推进了戈特曼的许多观点。美国和欧洲研究者正在提出新的划分和跟踪大都市带的方法。弗吉尼亚工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弗吉尼亚工学院大都市学会。作为弗吉尼亚工学院建筑和城市研究学院的一部分,该学会与其它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特别关注那些形成大都市增长的关键力量,诸如人口、环境、技术、设计、交通和治理。该学会还发布“大都市学会调查报告系列”,提供及时的户口普查资料统计分析。其现任主任罗伯特E·郎格(Robert E. Lang)及其同事唐·达维尔(Dawn Dhavale)于2005年7月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题为《超越大都市带:美国新“大都市带”地理扫描》,使我们了解到美国大都市带思想的最新进展。
研究大都市带的困难在于:如何确定大都市带区域的位置?它们的边界是什么?它们所包含的大都市区和微型区域是如何连接的?什么是其最佳名称?郎格二人的报告采用综合方法来给大都市带区域下定义。他们的立足点是确定跨大都市群(trans-metropolitan clusters),方法是分析卫星图像所显示的空间连通性(spatial connectivity);同时,这一工作还关注“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s)或人工环境的地理分布,并注意“空间流动”(space of flows)。这样,他们将大都市带区域定义如下:至少连接两个已经存在的大都市区域(metropolitan area),但是可能包括多个;到2040年,居民总人口计划超过1000万;由毗邻的大都市区域和微型都市区域(micropolitan area)连接而来;构成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认同的有机文化区域;占据大体相似的自然环境;通过主要基础交通设施将诸多大都市中心连接在一起;通过货物和服务流动,形成一个功能性的城市网络(functional urban network);产生一个适合于大范围区域规划的便于运用的地理学;位于美国本土内(因为有些大都市带区域延伸到了墨西哥和加拿大);由作为最基本单位的县组成。
最后一点相当重要。以县作为最小单位便于进行详尽统计分析。美国人口调查局最近设计了“组合统计区域”(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s,简称CSAs)。当前,美国有120个CSAs。CSAs是人口调查局的第一个真正跨大都市区范畴,对于理解大都市带区域非常重要。可以说,CSAs是组建大都市带的“积木”。这一概念表明,美国人口调查局已经采用了跨大都市区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借助CSAs,美国人口调查局已经试图给大都市带区域下定义,郎格二人则适时地扩展了这项工作。在他们的研究中,大多数大都市带区域都始于CSA和CSA的连接。美国现有3141个县,并非所有的县都划归于CSA。像联邦人口调查局那样,郎格二人首先测试所有美国县,看看它们是否隶属报告中所定义的大都市带。在此基础上,他们还采用其它标准诸如文化地理、环境、运输网络和发展前景等等,来最终确定大都市带边界。
大都市带区域并非独立存在,它们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贸易、政治和文化连接并与世界相连。根据地理邻近性、经济连通性和共同的历史等几个尺度,按照上述定义和方法,该报告提出了10个、5对大都市带区域(Megapolitan area),以及每一对之中成对的大都市:规模和人口最大的一对是东北部和中西部,称为全国“第一对大都市带”,其成对的大都市为纽约与芝加哥;皮德蒙特高原大都市带区域和佛罗里达半岛大都市带区域组成“新南方”对子,其成对大都市为亚特兰大和迈阿密;“大得克萨斯”对子由墨西哥湾沿岸大都市带和I-35走廊组成,其成对大都市为休斯顿和达拉斯;西部的两对大都市带分别是“大峡谷”和埃科透匹亚(Ecotopia),前者由南部陆地大都市带和阳光峡谷都市带组成,成对大都市为洛杉矶和菲尼克斯;后者由北加州大都市带和卡斯卡特大都市带组成,成对大都市为旧金山和西雅图。
该报告还发现:美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这10个大都市带区域中,到2003年,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最稠密的15个大都市区都位于大都市带区域;全国50个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区中的39个、120个CSA中的70个,位于这10个大都市带区域之中;6个大都市带区域位于东部,4个位于西部;尽管所有大都市带区域的人口总数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二,但其国土面积不到48个本土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除外)的20%;这10个大都市带区域将占美国从2005到2040年间人口和工作增长的主要部分;大都市带区域延伸到了35个州,联邦人口调查局的“统一统计区域”(Consolidated Statistical Areas)的60%出现在大都市带区域。这些数据足见大都市带区域的重要性。
那么,大都市带思想研究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呢?必须说明的是,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理论以后,其影响仅仅在于区域规划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等学术圈以内,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因此,郎格二人将报告的关键听众视为美国联邦人口调查局,他们希望决策者在实践中运用大都市带概念而推进它,甚至希望联邦人口调查局正式采用它。如果得到官方认可,大都市带区域将成为联邦人口调查局最大的地理单位。而这将会激发如下讨论:这样大的规模需要何种规划?因为大都市带空间规划指导着基础设施投资,比如,网络化的城市之间的高速列车。对于我们这个城市化程度落后于美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研究大都市带思想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美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
《美国大都市带思想的新进展》,《社会发展论坛》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