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几种意识

文学研究的几种意识

尤战生

每个人在从事学术研究时,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如何去应对这些困难?我的老师谭好哲先生经常给我们讲人文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应当自觉地树立起对象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历史意识等等。在此,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结合文学研究特别是文艺学研究的具体情况,把这些意识稍微扩充并重新总结一下。在我看来,文学研究者应当具有的意识,由低到高,可大体区分为基本意识、较高层次的意识和最高层次的意识三个层级。

先说基本意识。在我看来,文学研究者应当具有的基本意识主要有三个:对象意识、方法意识和问题意识。为什么要强调对象意识呢?因为如果没有自觉的对象意识,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就难以选择与研究对象相适合的研究方法,并且难以确立自己研究最终的价值旨归。举例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文艺理论界曾出现过一次方法论热潮,不少研究者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乃至数理统计的方法纷纷搬到文学研究中。这次方法论热潮不能说毫无建树,但确实没有取得不少学者期望的成效。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主要是对象意识不足。我们知道,文学与人的情感体验、希望理想密切相关,因此文学研究和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以精确、客观为最终目的,自然科学的那些方法虽然对文学研究可以起到一些辅助作用,但难以解决文学研究的价值问题。

方法意识对任何一个学者都非常重要。具体到文学研究来说,方法有很多种,从最高的指导原则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方法又可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究竟应当如何选择研究方法?首先所选的方法要适合研究对象,其次是研究者应清醒地意识到所选方法的适用层面和限度。这一问题我不再详谈。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一下比较的方法。当代美国有学者指出,当文化研究兴起后,比较文学就不需要存在了。这种说法当然过于极端,但它表明了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比较的方法如今已经渗透进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中。但我们大家要注意一点,当我们在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尽量避免简单的拉郎配式的平行比对,不要一写文章就中国怎么样,西方怎么样,古代怎么样,现代怎么样。这种比较虽然也有意义,但若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还是多少显得有些空泛。我们尽量不要将比较的方法表层化、形式化,而是要将其上升为一种研究意识。比如说,我们要研究柏拉图的文艺思想,自然就涉及到他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问题,也必然会涉及到他的文艺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当然,我们也应当考虑他的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差异。这样一来,平行研究、影响研究、跨文化研究多个维度就都有了。比较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研究视域,能够使我们借助不同的参照系从而对研究对象作出更深入的探讨和更合理的评价。所以我说,比较不应当仅仅成为外在的方法,而应当成为内在的方法意识。我们最好不要由比较的方法导向一个问题的研究,而应在研究具体的学术问题时内心怀有比较的方法意识。

问题意识也是从事文学研究必备的一个基本意识。现在有些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往往是先写某某理论家的生平著述,然后介绍其哲学思想,而后述评一下其文艺思想,最后就是结语了。对于一个大家还不太熟悉、或者研究较少的理论家来说,这种写法并非完全不可取。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家现在写论文时,已经很难再碰上几乎未被别人研究过的理论家了。如果再以这种方式去结构论文,就容易使论文做得太浅。这其中内含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意识不足。单从这种文章的结构方式和总体思路我们就能看出,作者尚缺乏明确的研究目的和自觉的问题意识。缺乏了问题意识,文章就很容易成为泛泛之谈,很难做得深入。

以上说的是文学研究必备的三种基本意识,如果我们要使自己的学术研究达到更高的层次,就需要树立一些其他的意识:历史意识、哲学意识、现实意识。

历史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历史意识对文学研究首要的一个好处就是能使我们的学术做得充实。可以是论从史出,也可以是以史证论。但不管怎么样,史学的维度是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历史意识的另一个意义是可以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价值评判的依据。现在有些学生写毕业论文,经常是梳理别人思想的时候写得很好,一涉及到评价,就没多少话说,写得很苍白。这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学术史的知识和视野,另一个原因就是历史意识的缺乏。我们知道,文学研究,乃至一切人文学术研究说到底就是人对自身和社会生活的反思和理解,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展开和延续。具体到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或文学思想,都无法脱离它所生成的特定的历史语境。所以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语境去抽象地谈一部作品或一种理论的价值。

哲学意识能够提升学术研究的高度。文学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美学的、心理学的、传播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等等,但如果缺乏哲学的高度,我们的研究就会显得学术含量不足。任何一种学术研究做到最后其实都应当是哲学研究。就像在西方,读书读到最后拿到的学位是PH.D.,就是哲学博士。学术研究的突破性的重要标志就是其最终得出的理论的涵括力和解释力。一种理论的涵括面越广,解释力越强,其哲学含量自然就越高,意义价值就越大。

现实意识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文学者必备的意识。翻开学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学术大家都立足自己时代的现实问题和人生困境,努力探求解决的办法。人文学术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但总体上讲,都不能逃避对当代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当然,人文学术的研究经常难以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直接的效用,但其间接的效用却是深远而巨大的。

这里所说的三个意识其实涉及到了学科融通的问题。首先涉及到文史哲融通的问题,其次涉及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通的问题。先说文史哲融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文学强调情感逻辑,但文学研究如果缺乏哲学意识和历史意识,就容易走向唯情主义或情感至上论。历史研究借助哲学意识可以提升研究的层次,借助文学的情感逻辑可以获得更活泼的生气和更饱满的人文情怀。司马迁的《史记》能够成为“史家之绝唱”与其本身作为“无韵之离骚”有莫大的关系。同样,更多地借鉴史学和文学的东西,哲学研究能够避免枯燥和玄虚。再说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通问题。一般说来,文史哲的研究不太注重对具体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但人不是纯个体的存在,也不是能脱离历史情境的存在。特别是在当下,我国社会正在走上现代化转型之路,有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研究出发作出解答,人文学者也不能拒绝这一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就需要人文学者也要多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需要大家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其实,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在融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已经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如卡尔·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理论家以及马克斯·韦伯等。

最后简单说说文学研究的最高层级的意识。我认为主要是创新意识和价值意识。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人文学术的灵魂在于价值。现在有些学生写论文对他的研究对象一味地褒扬赞美,这样是很难创新的。要想获得真正的创新需要多方面的艰苦努力,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和研究对象拉开距离。价值意识对于文学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指引方向,而且是文学研究能够获得合法性存在的重要支撑。文学研究的价值何在?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文学研究最起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更好地学会交流沟通,更好地理解自身和这个世界,即“认识你自己”。确立这样的意识,对我们日常的读书和写文章都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关于文学研究,我们还可以列出一些其他的研究意识来,但我认为,以上所说的一些尤为重要。要想完全具备以上所说的各种意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一起努力,将这样的一些意识尽量灌注到我们日常的读书和科研中。

(原载《中国研究生》2010年第8期)

发布人:student 最后修改日期: 2013-06-04 15:07:14.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