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清教授谈“新中国文学反映论的发展与演变”

20201118日、19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列文论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会长张永清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文学反映论的确立与巩固(1949-1978)”与“从形象反映到审美反映(1979-1989)”的两场学术讲座。两场讲座分别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谭好哲教授和杨建刚教授主持,中心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张永清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研究文学反映论问题的缘起。张教授认为,反映论是中国当代文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围绕反映论产生了诸多争鸣,极为复杂,但目前学界对文学反映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张教授试图以语境化与知识化的双重视角对新中国七十年来的文学反映论进行总体透视,即在语境化与知识化两者间的交织、错位、对立中探寻文学反映论的整体发展趋势。

张教授将文学反映论的发展宏观上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此次讲座主要围绕前两个阶段展开,即“文学反映论的确立与巩固(1949-1978)”与“从形象反映到审美反映(1979-1989)”。在讲座过程中,张教授又通过详实的资料分析,将每一个阶段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并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和阐述。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政策,政治上向苏联学习,文学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苏联文论的影响,出现了由一到多的变化趋势。1949年到1957年是全面确立与基本巩固时期,“全面确立”和基本巩固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映论的文学观念被接受、被承认、被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观念的“苏联化”即“苏联模式”的主导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以苏为师以苏为鉴两部分组成,1949年到1953年是以苏为师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提出“全面学习苏联”的口号,文学观念的“全面苏联化”昭示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映论的文学观在新中国的理论、批评与创作中的“一元化”观念得到了全面认同,其“唯一性”的法理地位得到了全面“承认”。1954年到1957年是以苏为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化”色彩显著增多,并非亦步亦趋,机械套用和简单照搬,而是在借鉴中有所选择,在接受中有所创新,相关阐发体现了一定的理论自觉性,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真正突破“苏联模式”。

1958年,受到“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等事件的影响,中苏政治关系开始出现明显裂痕,由蜜月期走向恶化期,张永清教授将1958年到1978年定义为文学反映论的“牢固确立与根本巩固”时期,并将这一时期进一步细分为“激情跃进期”“调整提高期”和“停滞不前期”。1958-1960年是激情跃进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为了应对与苏联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开始弱化文学反映论上的“苏联化”,许多学者开始自编与反映论问题相关的突出毛泽东在理论建设中重要贡献和地位的文学理论教材。19611965年为“调整提高期”,《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概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中国版”正式诞生,文艺反映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牢固确立”和“根本巩固”。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也就是1966年到1976年,我国文论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停滞期”,反映论的丰富内容在这一时期被单一化为对“极左”政治的简单图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学反映论原有的“至尊”地位遭到了来自美学、哲学、文学领域等不同方面的诘问,由此开启了对文学反映论进行质疑、批判乃至全面否定的先河,审美反映论以此为背景开始出现。张教授认为,探讨文学反映论从形象反映到审美反映的嬗变,首先需要明确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明确审美反映论的提出背后的特定缘由;第二,明确审美反映的理论前提;第三,明确审美反映论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最早论述者以及详细的阐释者;第四,明确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两者间的关系。张教授回顾哲学上对认识论、反映论的反思,详尽梳理前代学者的相关研究,以此为框架对审美反映论展开深入解读。


在互动环节中,张教授与现场师生积极讨论,对师生的体悟与提问做出回应与解答。谭好哲教授以四个“回到”为第一场讲座做了总结:第一,回到基本问题中来,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声音,但是要学会抓住基本问题,而文学反映论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领域;第二,回到语境中来,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基于语境,不将学术置于语境中无法看出学术的分量,学术的分量不一定是由学术的“语词”造成的,而是由附着在这些“语词”之上的时代造成的;第三,回到文本中来,同学们做理论而非实践,要回到问题和思想产生的理论文本;第四,回到学者做学术的基本态度中来,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可言,需要老老实实地钻研问题。杨建刚教授在第二次讲座总结中认为,张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中如何处理文献资料、确定选题和总结研究现状做了示范,学术研究需要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细致的划分,真正回到了理论发生的历史现场,用文献说话。

                                                      (文:刘泽昊 图:任晓菲)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