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俐教授谈“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与批评实践”

20201116日上午九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刘俐俐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与批评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杨建刚教授主持,中心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刘俐俐教授从她所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谈起,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当前进展,以及自己在此项研究中所做的工作的情况。刘教授讲,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主要是进行功能研究与标准研究,关注功能与标准指向的文艺价值观念是什么。具体来说,标准研究又包括资格研究与品质研究。文艺评论价值标准既要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要充分结合个人审美。对此,刘教授选择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有关文学的论述作为研究材料。为了加深对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文学思想的认识,构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综合视野,做好国家意志与个人审美的接榫,刘教授以自己重读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的体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发。

其一,当前学界有关《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的研究并不充分,基本没有系统全面地理解和阐述此书的研究成果。

其二,此书的学科定位问题。加上“现代主义”的修饰语,它可以归属于当代文艺批评史,即“现代主义文艺批评史”;同时,它还具有作品与理论比对、理论与理论比对、作品与作品比对的特点,因此也可以归属于比较文学领域。

其三,现代性的界定问题。此书在开头一节依据既有历史加以分析概括,区分了社会进程性质的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两种现代性,后文则着重探讨审美现代性。在区分两种现代性的同时,读者还应认识到,两种现代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明确了第一种现代性的涵义,才有益于理解第二种现代性的涵义和具体展开。两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暗含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启示中国学者从这样的角度更易于把握审美现代性。

其四,此书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1,此书书写的既是审美现代性的观念史,又是现代主义的当代批评史。2,书中各副面孔都有词源学追溯和作为基因性质的观念源头追溯。3,此书将时间作为思考的重要原则与思想方法。4,时间性问题引发了“古代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侏儒”思想。5,区分又连贯的现代性视野与概念这个特点,是由本书五副面孔的关系呈现出来的,而五副面孔的关系是既互相渗透,又互相连续。

其五,五副面孔的各自定性与相互关系问题。五副面孔各有其自身涵义,同时又具有家族相似性,蕴涵着深层的审美现代性观念与思想元素。由家族相似性,可以逻辑地推导出审美现代性是一种元理论。而审美现代性的元理论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纳入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综合性视野,这是本书带给中国学者的重要启示之一。


在互动环节中,刘教授与现场师生积极讨论,对师生的体悟与提问做出回应与解答。随后,杨建刚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概括了刘教授讲座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启示。第一,刘教授的重大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的框架设计合理,尤其是民族文学和儿童文学等各版块之间紧密的关联性值得学习;第二,刘教授注重个案研究,在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研究中心将国际文学奖、中国文学评奖和中国古代文学选本批评作为文学批评价值标准研究的个案展开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第三,刘老师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她以问题为导向,阅读分析与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有关的文献资料,细读《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加深了现场师生对“阅读要有问题意识”的理解;第四,刘教授注重将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学术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为当前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范例。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王建波 刘泽昊  图:任晓菲)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