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教授谈从后学到认同政治:当代美国文化思潮

202019日上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教授、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从后学到认同政治:当代美国文化思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杨建刚教授主持,中心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杨建刚教授简要介绍了刘康教授多重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并对刘康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刘康教授先是从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说起,进而引出话题。首先,刘康教授根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从政治社会大历史(A)、思想史(B)、学术史(C)的角度,对美国人文研究进行了一个历史回顾。刘教授将美国人文研究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从大历史(A)的角度来看,对美国而言关键时刻是两次世界大战,思想史(B)上形成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与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的两军对垒之势,而在人文思想与学术(C)领域,以批判现代性为己任的现代主义思想文化思潮兴起盛行;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下半叶,在政治、经济、军事大历史(A)中“自由世界秩序”和冷战的背景下,思想史(B)上发生了1960-70年代的“全球文化革命”,而学术史(C)上新左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成长壮大,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的美国人文思想与学术界,所谓后学,闪亮登场;第三阶段是20-21世纪转折期,这一时期的表现是大历史(A)上全球化与国家主义、思想史(B)上民族-民粹主义与自由-激进主义思潮的碰撞,而美国人文学术史(C)上呈现出以认同政治为主旋律的更为纷繁复杂的后学理论状态。

接着,刘康教授进一步勾勒了当代美国文学/文化研究的动向:一是从1940-1980年代从新批评到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英美与欧陆学术范式的合流,文学研究呈现出“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趋势;二是从话语中心论(后结构主义)到认同政治(后殖民主义),后学形成霸权地位;三是人文研究存在意识形态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困境与摇摆。随后,刘康教授指出,人文社科学术表现出多重错位,人文理论背后的1960-70年代的全球激进主义思潮与今天的全球化现状之间存在强烈错位。同时,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错位和对立在日益加剧。

最后,刘康教授借助詹姆逊和蔡美儿的两段分析,讨论了从认同政治到政治部落的美国思想现状,并指出,无论是詹姆逊还是蔡美儿,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都是认同政治这个问题构成的重要部分。我们如果仅仅拘泥于后殖民话语或各种认同政治旗帜下的理论自身的表述,则难以看清真相。这便是后学所蕴含的深刻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认识论弊端。但后学的话语开创者们所开启的植根于具体历史经验之上的反思与批判的道路,即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道路,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反思美国认同政治,有助于中国人文学术寻找自己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在互动环节中,刘康教授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就当前美国政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建刚教授总结道,这种从大历史、思想史、学术史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角度梳理美国后学脉络的方法论,以及在学科背景之上跨专业、多角度的庞大研究视域,具有很大的启示性。至此,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撰稿:詹艳杰)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