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回顾与反思——文艺美学30年

回顾与反思———文艺美学30年
曾繁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5期
[摘要]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第三阶段为新世纪,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文艺美学的学术内涵在学科界定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在研究资源上包括中西马以及现代的理论资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各个艺术门类的成果以及当代大众文化资源等;其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改造了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方法。其理论贡献是进一步推动了理论战线的综合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理论转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文艺美学在当代遇到诸多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众文化的勃兴使艺术与非艺术以及美与非美界限模糊,民族文化的振兴要求文艺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理论上则是艺术终结与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等都对文艺美学的存在及其内涵提出责疑。而对其应对则是立足于理论、学科与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文艺美学;发展历程;学科内涵
文艺美学是新时期以来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贡献。近30年来,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已经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学科建设也有新的推进。回顾与反思近30年来文艺美学学科发展走过的历程,对于文艺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设发展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文艺美学产生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拨乱反正”的政治背景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受到广大学术界同行的支持与积极参与。经过大家的努力,近30年来取得累累硕果,据不安全统计,有关文艺美学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标明文艺美学的专著、教材10余部,召开以文艺美学为标题的学术会议7次以上,在全国近百所文学院系都开设了文艺美学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下面我们按照文艺美学学术发展的历程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初创时期。1980年春,胡经之教授在昆明召开的中华美学学会成立暨第一届美学大会上倡言在高校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学科,并写进了会议简报。此后,胡经之教授等在北京大学出版《美学向导》、《大学生丛刊》等,发表影响颇大的《文艺美学及其他》与《文艺美学是什么》两篇论文,探讨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同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文艺美学课程并招收文艺美学研究生。95还在北京大学成立文艺美学研究会,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并产生很大影响。胡经之非常谦虚与实事求是地指出,他提出文艺美学学科除了在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中长期思考文学艺术的审美规律之外,还与台湾学者王梦鸥于1971年在台湾新风出版社出版的《文艺美学》一书的启发有关。王梦鸥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外重要美学与文艺思想,并没有对文艺美学学科的性质与对象进行界定,但胡经之教授认为光是“文艺美学”这一名称的提出就具有首创的意义。其后,于1986年山东大学等六单位在泰安召开全国首届文艺美学研讨会,集中就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进行讨论。这一阶段在文艺美学的具体内涵上还处于探索的过程,虽然胡经之已经感到美的客观与主观的本质的讨论极大地脱离了艺术实践,但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取而代之的理论范畴。总体上还是在原有的美与艺术的本质的范围内探索,周来祥在题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规律—文艺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文艺美学则是以艺术本质作为它的逻辑起点”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为文艺美学的发展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主要围绕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特别是内涵进行深入地探索与建设,吸收了一系列国内外的文艺学与美学资源,取得学科建设的明显进展。代表性论著是胡经之的《文艺美学》与杜书瀛主编的《文艺美学原理》。这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的“审美活动”作为文艺美学的基本内涵。这就标志着文艺美学学科对于美的探讨已经由对于美的实体性界定进入了关系性的界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与学术的深入。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为文艺美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和进入国家体制内建设时期。这一段的标志是两件事情。一件是文艺美学正式进入我国国家的学科建设体制,得到教育部与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的大力支持。首先是教育部于1999年出版《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将文艺美学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文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这就使得早就招收的文艺美学研究生得到学科体制的正式认可。2000年12月经过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被列入教育部百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基地成立7年来已经完成有关文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并正在进行有关学科定位、中西比较、古代资源、学科关系与学术史等五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有关文艺美学的主要问题已经基本涉及到。教育部还将由我主编、以中心成员为主编写的《文艺美学教程》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于2005年在高教出版社出版,后又被确认为研究生使用教材。中心还出版以书代刊《文艺美学研究》,已经出版3期。与此同时,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先后为两项文艺美学研究课题立项。在文艺美学内涵研究方面,《文艺美学教程》第一次将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的基本范畴,并对艺术的审美经验的内涵做了新的阐释。应该说这是对于文艺美学学科研究一种新的探索。
近30年来在文艺美学学科内涵的探索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进展。首先是对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探索。在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上学术界有七八种提法之多,但我们认为文艺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既不是美学与文艺学的分支,也不是两者之间的中介,更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而是既同文艺学、美学、艺术学密切相关,但却同其有着质的区别的新兴学科。它具有新的视角、新的时代精神、新的资源、新的方法与新的体系,基本具备了华勒斯坦对学科提出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学科内涵、相对稳定的方法与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等基本要求。其次是有关文艺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探索。所谓研究对象也就是文艺美学的基本范畴。这是至关重要的,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认为由于文艺美学没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因而不能成立。在文艺美学的基本范畴问题上此前曾有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活动等多种说法。目前我们则将其界定为艺术的审美经验。主要借助康德的有关审美经验是无目的与合目的的二律背反、杜威有关审美经验是与日常经验相联的一个“完整的经验”,特别是杜夫海纳有关主体构成的现象学的审美经验等主要理论观念。并对这些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必要的改造,增强审美经验中的实践性与理性内涵,克服其主观唯心色彩。再次是有关文艺美学的学术资源。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所凭借的资源是十分广泛的,既有传统的中西马以及现代理论的学术资源。还有过去有所忽视的古今中外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丰富的审美意识。再就是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当代大众文化、影视与网络文艺的资源等等。最后是有关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文艺美学以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其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就决定了它必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采取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由具体的审美经96验出发的研究方法。从而使研究资源也在传统的理论文本基础上扩充到鉴赏文本,并进一步扩充到理论家自身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体验。这种研究方法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文艺美学的学科实际,也会更加彰现理论家的理论个性。它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研究方法的统一。从艺术的审美经验出发必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但完全的自下而上又会成为只有个人能够理解的自言自语,因此必须借助必要的具有共通性的理论规范,而文艺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本性又使其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性并包含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与之有关的美学、文艺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借鉴意义。首先是进一步推动了美学与文艺学领域的综合创新。历经新时期30年,回顾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发展历程,应该说是突破与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在这些丰硕成果之中,“文艺美学”就是标志性成果之一。而在文艺美学的综合创新过程中,其提出者与倡导者所表现出来的理论勇气、识见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我们今后的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美学与文艺学的现代转型。众所周知,在西方古代,“艺术”是包含技艺与美的艺术的,两者没有区分。从18世纪开始才将美的艺术与手工业、哲学、历史区别开来,而康德则进一步将美与真善相区别,这标志着美学与文艺学走向独立,是一种美学与文艺学发展历史上的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我国从20世纪初王国维等人就吸收西方成果,克服古代文笔不分的传统,探索审美与文艺的独立。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过程的漫长性。直到20世纪70年代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工具论”与“从属论”的理论观点。而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突出强调了文艺与审美的“自律性”与相对独立性,这标志着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理论界自觉地推动我国美学与文艺学走向现代转型的发展道路。再次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美学与文艺学与世界学术接轨的步伐。众所周知,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而所有的文明成果也都应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交流对话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本土性与世界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应该是统一的。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情况长期以来人文学科是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但这并不是我们特别情愿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使我们开始了在人文学科领域与国际交流对话的广阔天地,使我们的学科建设逐步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与国际接轨。文艺美学的提出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接轨的步伐。例如,我们以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基本范畴就是吸收国际学术发展成果的探索。诚如李斯特威尔在《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所说“整个近代思想界,不管有多少派别,多少分歧,都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一点就是近代思想界所采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是从关于存在的最后本性的那种模糊的臆测出发,不是从形而上学的的那种脆弱而又争论不休的某些假设出发不是从任何种类的先天信仰出发,而是从人类实际的美感经验出发的”。[1]1V.C.奥尔德里奇也认为,审美经验已经成为当代“讨论艺术哲学诸基本要领的良好出发点”。[2]22事实证明,艺术的审美经验尽管比较模糊,但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给我们对艺术的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艺术的审美经验都首先是个人的,从而彰现了文艺美学作为人文学科重视人的实际生存状态的基本特征。最后是为我国传统美学在现代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而丰富的美学与文艺学资源的国度。但我国古代并没有西方那样的构成严密逻辑体系的美学与文艺学理论,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形象、典型、美与美感等等理论范畴。但我国却有着以艺术体悟为其特征的美学与文艺学资源。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近代以来的诸多学者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例如,王国维对“境界说”的阐发,宗白华对“艺境说”的研究,朱光潜对“诗境说”的界说等等,都为古代美学思想的当代运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代文艺美学、特别是其有关艺术的审美经验的理论,为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在当代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因为,我国古代体悟式的美学思想实际上就是艺术的审美经验,可以通过“旧瓶新酒”或“新瓶旧酒”等不同的途径进行某种转换。海德格尔对道家思想的大量运用应该给我们以启发。我们应该借鉴海氏的经验继承王国维等前辈学者的精神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大胆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新的世纪,社会经济与文化文艺现实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文艺美学的发展在这些巨大变化面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97是受到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的兴起,网络文化的勃兴,广告与服饰文化的发展,使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都变得模糊起来;第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促使发达国家文化的渗透与挤压,而民族的振兴又要求文化的振兴,使得包括美学在内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显得愈加迫切,这就增加了文艺美学建设中传统美学思想转换并迅速走向世界的紧迫性;第三,艺术终结的理论使文艺美学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挑战,目前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迪基的“艺术制度论”、卡罗尔的“艺术解释论”以及小便器作为艺术品“泉”的事实,都使得文艺美学及其研究对象审美经验受到质疑[3];第四,文化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思潮的兴起,在拓展了美学与文艺学边界的同时呈现出逐步取代美学与文艺学理论之势,也使文艺美学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我们对于上述挑战的应对是立足于三个方面的建设。第一,理论建设。恩格斯说,社会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505。所以我们要面向变化着的现实适时地调整我们的理论观念。例如,我们长期将康德的“判断先于快感”的理论看成美学的铁律,当今面对迅速审美化的生活,我们应该认识到康德的理论毕竟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不可免地受到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有关判断与快感关系的理论也是如此。在当代审美语境与艺术现实中应该将其调整为“判断与快感相伴”,以此建设我们的审美经验理论。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坚持一些基本的东西,如人文学科应有的价值判断功能以及审美是人性的基本特征等等基本理念。总之,我们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所谓“快感先与判断”,这不仅将精神与生理混淆,而且在理论上也是没有跳出另一种二分对立。第二,学科建设。我们要在当前后现代的语境下建设文艺美学学科,避免使其成为封闭性的传统学科,而要使其既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的一种全新的“竞争性的学科结构”,不完全以“自恰性”为其目标,而以其对现实的阐释力为其方向,不断地吸收新鲜思想,不断地发展前进。第三,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断好一支思想与理论素养俱佳的中青年学术队伍,文艺美学的发展寄托在这些中青年学人身上。文艺美学30年最重要的收获是成长起来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是文艺美学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衷心期望他们抓住当前大好时代的极好机遇,以开拓进取,严谨扎实的良好学风将文艺美学这一具有中国气派的学科进一步推向新的高度,并使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 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Retrospection and Self-examination———30 Years of Literary Aesthetics
ZENG Fan-ren
(Research Center of Literary Aesthe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Literary aesthetics has 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s since the new period, a new subject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1980’s was its preparation stage; 1990’s wasits 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 stag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literary aesthetics goes into its deep de-velopment stage. The academic connotation of literary aesthetics is defined as a new subject since the1980’s, its research subject is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art. Its research source includes: aes-thetic conciousness displayed in all kinds of modern theories, works, and all the achievements in thefield of art and modern mass culture resource. It’s research method is the aesthetic empirical phenome-nology improved by Maxism. Literary aesthetics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Chinese scholars made to Chineseaesthetics and the world academy.
Key words:literary aesthetics; retrospection and self-examination; development course; subject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最后修改日期: 2007-09-24 14:39:50.0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