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竹]网络文艺批评特征简析

网络文艺批评特征简析[1]

曹成竹

内容摘要:网络文艺批评呈现出的“自发—交互性”、“微缩—精简性”、“展示—娱乐性”三个主要特征既是我们对其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文艺领域,应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三个特征既是网络文艺批评的长处,又是其短处,容易使网络文艺批评陷入个人化、碎片化和肤浅化的弊病之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挥网络文艺批评自由和大众化的优势,将其进一步推向繁荣;同时又需要对网络文艺批评进行必要的反思、规范和引导,使其更加成熟完善,在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词:网络文艺批评;自发—交互性;微缩—精简性;展示—娱乐性


引 言

传播学巨擘麦克卢汉在1960年代曾对世界发展趋势做出过预见:“工业人”和“印刷人”正在被新传播媒介所塑造的“电子人”所取代,而这势必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类优势感官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直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才深切地体会到这位“流行崇拜中的高级祭祀”的先见之明。就文艺领域而言,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一方面传统文艺借助网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和普及,这对于文艺的创作和接受无疑是极为有益的推动。同时,电子媒介和互联网凭借其存储和传播优势,又催生了以网络为载体的新文艺形式,如超文本文学、网络美术、戏仿漫画、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等。这些文艺实践进一步表明,传统语境下精英与大众在文艺活动中的主导和被动关系正在被网络所颠覆。另一方面,网络所带来的文艺自由又像是一种过度狂欢,网络文艺繁荣发展的背后,弥漫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复制性、虚无性、怀疑性、犬儒性等消极特征。因此可以说,网络时代对于文艺的发展而言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正反两方面来看,网络文艺批评,即对于网络文艺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的思考和评价都是极为必要的。它既能够张扬网络文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这股顺应时代要求的文艺发展潮流,同时又能够及时指斥网络文艺所暴露出的问题,对这一尚不成熟完善的新文艺领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约。更重要的是,因为批评主体、言说对象和传播形式的不同,网络文艺批评与传统文艺批评相比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互联网语境带给网络文艺的消极影响同样可能渗透到网络文艺批评之中。因此,对于网络文艺批评的研究和反思更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对网络文艺批评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总结,在此基础上建构更加合理的批评观念,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网络文艺批评因艺术门类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对其特征的归纳总结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透过各种具体实践,在整体和宏观的视角下寻求其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又难以完全脱离不同网络文艺的特殊性,因为文艺类型的差异往往容易导致批评重心的差异。此外,归纳总结网络文艺批评的特征还需要参考其与传统文艺批评的不同。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网络文艺批评的三个主要特征,即“自发—交互性”、“微缩—精简性”、“展示—娱乐性”,这三个特征分别对应了网络文艺批评的运作机制、呈现形式和作用效果。

一、自发-交互性

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把文学批评区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其中“自发的批评”又称“有教养者的批评”,它是由公众来实施的,确切地说是由“公众中那一部分有修养的人和公众的直接代言人”来实施的批评[2]。这部分批评者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修养,有能力和资格对于文艺作品展开批评;他们又是自由的批评者,其对于作品的批评往往源于自身的趣味、感觉和鉴赏力,他们既不以批评作为职业,也不容易带有“文人相轻”的偏见。“自发的批评”的典型代表是发生在作品沙龙展览会或私人沙龙中的口头的批评,因此蒂博代强调“巴黎真正的批评是在谈话中进行的”[3],这也决定了“自发的批评”不需要太多专业术语和引经据典,而是强调简明易懂、鲜活自然甚至风趣幽默。此外,“自发的批评”更具有现代意识,批评家往往能够把作品与现实生活和现代潮流联系起来,既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距离,也使批评本身不断更新发展。

可见,“自发的批评”具有自觉、自由、自然、潮流化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自发的批评”真正能够与广大读者保持密切联系,这些批评家也是作品的仲裁者和“绝无仅有的真正的批评家”[4]。蒂博代所论述的“自发的批评”盛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除了沙龙谈话以外,还包括日记、书信、回忆录、随感录以及文学记者的报刊批评。实际上,与蒂博代所处时代的自发批评相比,今天的网络文艺批评的自发性更为突出。它一方面依然秉承着“自发的批评”的口语化、非学术化、潮流化等原则,同时又在自发性的诸多方面有所推进。

首先,网络文艺批评进一步体现了公众性。网络文艺批评的主体是网友大众,虽然网络知名人士的批评仍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但普通网友已经可以并且乐于凭借网络平台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不再需要有修养的文化精英来为自己代言了,民众空前广泛的参与性表明文艺批评真正进入了“平民时代”[5]。以知名文学网站“红袖添香”的论坛发帖情况为例,仅“读书杂谈”栏目的每周发帖量便达到了1867[6],而在论坛人气统计TOP10中,“歌词论坛”和“读书杂谈”栏目的发帖量均接近三千万。像“红袖添香”这样的文学论坛在中国还有很多,此外网易、新浪、搜狐、人民等门户网站的文化频道也是文艺批评的活跃阵地。可以说,如天文数字般的庞大数据正是网络文艺批评公众参与性的最好证明。

其次,网络文艺批评进一步体现了多元性。网络的覆盖和传播功能使得网民在文艺接受和批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力,而网友在性别、年龄、职业、阶层、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又决定了其评判立场是多元的。因此对于同一作品,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观点迥异的评判,比如2010年上映的微电影《11度青春之〈老男孩〉》,在一夜之间广为流传,博取了无数青中年观众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唏嘘与泪水。然而我们发现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却贬褒不一:


程育海:周日的早上,吃着老婆烙的葱油饼,喝着豆浆,我开始还是大笑,进而就哭得稀里哗啦了!对不起,梦想![7]

えがお梦想万劫不复,青春内牛满面。[8]

袁牧:不是电影太好,而是现实中的失败太多,只要一点火星,就能点燃这个“被时代”里人内心的悲情。[9]

周鱼:主题无敌,音乐无敌。他的才情同样来自于对荒诞的把握,对元素的运用和对节奏的控制。要是北影出来的家伙们都有这个基准水平,中国电影何至于落到满地烂片的境地?如果以短片为标准来衡量,5星。但作为完整作品的话 还是略嫌单薄仓促,仍有提升的空间[10]

37°2:歌很催泪,但看见这么多高分,有点无语……青春片不该这么猥琐,看似励志包裹的外壳轻易骗取了这么多认可,拍出这样的片子不悲哀,但这样的片子得到这么多共鸣与支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11]

格里高尔:画虎不成反类犬,就是这样子了。恶搞和煽情,都很讲究分寸的拿捏,果然卓别林和周星驰算天赋异禀的。[12]


以上评论既有个人经验,也有对社会的反思,还有从技术和文化层面对于电影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成功的网络文艺作品背后的众声喧哗,这种立场的多元化是网络文艺批评自发性特征的又一个证明。

第三,网络文艺批评进一步实现了交互性。蒂博代所谓的传统的自发批评本身是有着局限的,它有可能在并不深入了解作品的基础上,做出人云亦云或道听途说的评判。此外这种批评还容易陷入小圈子的局限,或党同伐异或流于媚俗,丧失了自主和自由。更重要的是,这种批评的影响力比较有限,它作为一种谈论式的话语,其“重量”往往难以对艺术家以及读者大众产生深刻影响。网络文艺批评则不然,其自发性是源自网民大众的,因此更加代表了一种真实和普遍的经验,对于艺术家和读者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点在网络文学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一部网络小说的读者粉丝最贴近作品,因此于精彩处会毫不吝惜地表示赞美和激励,于粗劣处又会毫不留情地当头棒喝。这些读者意见往往与“点击”、“月票”、“鲜花”、“臭鸡蛋”等经济利益元素挂钩,直接干预作者的创作。此外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意见口碑还可能影响其他读者对作品的选择,不仅在网站的书评专区,在网络文学出版的纸质书封面上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作为促销手段的读者点评。从网络文学到纸质书,乃至以网络文学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如《甄嬛传》、《盗墓笔记》),网络民意已经构成了这类文艺作品背后的巨大力量。当然,这种交互性并不能说明网络文艺完全出于对网民大众的尊重,而还源于其背后的市场经济利益的诱导,但无论如何,网络文艺批评影响作者和读者的交互性力量,较之传统意义上的自发的批评、大师的批评以及专业学者的批评而言是空前强大的。


二、微缩—精简性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谈及新千年文学发展时,特别强调了“轻逸”、“迅速”、“精确”、“形象”、“繁复”几个特征[13]。前面四个特征都要求文学在简短篇幅内最有效地发挥语言魅力,而实际上最后一个特征“繁复”也并不是篇幅本身的臃肿,他举到的例子是短小的文本如何能够呈现出网状的丰富内涵。我国作家汪曾祺也曾指出,“短,是现代小说的特征之一”。他认为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看小说都是“抓空儿”,因此小说必须用简短却不乏韵味的语言来完成,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最后他写道:


现代小说的语言大都是很简短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觉得海明威比曹雪芹离我更近一些。

鲁迅的教导是非常有益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我写《徙》原来是这样开头的:世界上曾经有过很多歌,都已经消失了。

我出去散了一会步,改成了:很多歌消失了。

我牺牲了一些字,赢得的是文体的峻洁。

短,才有风格。现代小说的风格,几乎就等于:短。[14]


卡尔维诺和汪曾祺虽然是针对传统文学的新发展提出的主张,却也十分契合今天的“微理念”。2009年“微博”的兴起吹来了一股新风,它规定的140字上限旨在文字表达的精炼和微缩,也有效应对了网络时代的信息膨胀与都市群体的碎片化时间的矛盾。因此,“微”很快地借助网络和先进通讯手段而成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微信、微视、微文学、微电影、微剧本、微广告、微访谈、微旅行等概念相继应运而生。据最近5年(2009—2013)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微”在媒体用字和高频词语中都居于前列,“微时代”已然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微博为开端的“减法革命”无疑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里程碑: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福特主义、文化工业在当代的扩展和延伸,它构建出一个庞大繁复的虚拟信息世界,在其网络自由和狂欢的表象下实际上掩盖着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主导性秩序。而“微时代”的到来则表明人们对于网络世界有了新的态度,从对于庞大信息的惊叹赞美和被动接受,到“微时代”的筛选、精简和主动建构,这种更加简化精致和个性化的文化生产及接受方式表明了网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审美态度的转向。

“微时代”理念不仅对于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文艺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成为了网络文艺批评的新特点。文艺批评都要形诸语言,因此网络语言的微缩大潮势必带来批评的简化。实际上在网络“微时代”到来之前,网络文艺批评较之西方意义上的文艺批评以及今天学术领域的文艺批评,本身就有着简短精炼的特点。我们在网络文艺批评中很少见到长篇大论,而经常是三言两语的评点,有时甚至仅仅是几个字的简短评价或是纯粹的“表情符号”来表达态度。即使一篇完整的批评文章也并不会过于冗长。在此意义上的网络文艺批评有点像中国古代的诗文评点。随着“微时代”的来临,语言的精致简练更成为了文艺批评的一种自觉和自律的要求。“微文学网”的宣传口号“精短是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是作家”,同样适用于网络文艺批评:精短是一种力量,每个人都是批评家。“简书网”则以“找回文字的力量”为宗旨,其中的“谈阅读”和“艺术评论”等版块的文章一般都在一千字左右。除了精简文字之外,更有许多网络文艺批评的“微专栏”,如“微评”、“酷评”、“微理论”、“微观点”、“微观察”等等,这些批评专栏更加强化了网络文艺批评微缩精简的自觉意识。

网络文艺批评的“微缩—精简性”特征,既是为了满足当代网络读者对于语言魅力的诉求,也是面向大众的文艺批评拒绝内容深奥和形式臃肿的自然需要。这种新兴的特征无疑更有益于大众对于文艺批评的理解接受和传播,更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文艺批评的影响力。当然,网络文艺批评的微缩—精简性有可能导致批评流于浅显,无法深入透彻地探讨问题。但话语的简练是相对的,而且话语的简短并不一定等同于批评深刻性的流失,用最简短的篇幅达到最理想的批评效果正是网络文艺批评的优势所在,也是网络文艺批评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这种贴近时代和大众的批评模式更为正统的文艺理论批评提供了借鉴和反思。


三、展示—娱乐性

以“展示—娱乐”为目的是网络文艺批评区别于传统文艺批评的一个主要特征。德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提出了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区分。传统社会中的艺术发端于巫术,对于这种艺术创造物而言,“唯一重要的并不是它被关照着,而是它存在着”[15],此时的艺术因其独一无二的神圣存在而笼罩着一层“灵韵”,具有了膜拜价值,这也使得艺术品往往被隐匿和收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接触和欣赏它们的权力。在现代工业社会,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艺术的“膜拜价值”已然让位于“展示价值”。不仅古典艺术可以被展示、复制、传播,能够平等地为大众所接受,而且诞生了新兴的摄影、影视、广告、流行音乐等以展示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本雅明对于艺术的展示价值寄托了新的希望,他认为传统艺术的美立足于礼仪和秩序,而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美则立足于尘世生活,更加切近社会现实,并且可能被赋予积极的革命意义。本雅明写道:


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得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统的大动荡——作为人性的现代危机和革新对立面的传统大动荡,它们都与现代社会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联,其最强大的代理人就是电影。[16]


艺术的展示价值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机械复制技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无疑把艺术作品的复制和生产从机械时代带入了电子时代,也把其展示价值推向了顶峰——不仅网络文艺的生产以展示价值为核心,网络文艺批评同样将自身作为了一种带有展示性和娱乐性色彩的艺术产品。就网络文学批评而言,论坛发帖、跟帖以及在博客和微博撰文都是比较常见的形式,而这些批评得到关注与认可的最重要指标就是点击率和回帖数量。网友“楚狂接舆”在《关于论坛的传播学分析》一文中写道:“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帖子在论坛里贴出来以后,就急切地盼着别人跟,一旦发现后面有人附和,那种兴奋的心情,简直无法言说;而假如没有引起任何注意的话,则有些沮丧。”[17]对此有学者指出:“在网络在线条件下,作者心中首要的愿望就是能获得与人即时交流的机会,至于是不是能得到权威的肯定、深入的解剖分析,反而成了不十分重要的事情。在BBS论坛中首要的事情不是深刻和成熟,不是创制什么深思熟虑的扛鼎之作,而是立即有人作出反应。”[18]因此批评者首先需要思考的往往并不是批评的内容和质量,而是如何起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选择一个能够勾起读者兴趣的角度。

例如,在网易的文化频道,独居蓝猫的网络小说《艳影》有几篇评论,题目分别是《罗生门的玫瑰》、《阴性的城市》、《零下几度C》、《猫猫的锦缎》[19]。单从题目上来看,这些评论的展示性十分明显,或有文学性、或有玄虚、或有趣味。当然这并不是展示性只存在于网络文学批评的标题中,标题作为导引是展示价值最首要和最典型的体现,实际上批评的内容文字同样以夺人耳目为目标。如《猫猫的锦缎》一篇,有如下文字:


经常看猫猫的文字,因为我知道,猫猫的文字不会谋杀我的时间。

猫猫的语感很好,眼神也是犀利的,显然是看多了亦舒,一样的冷眼,也是看黄碧云的,那些寂寞从字里行间泛出来。

……

猫猫写那些古老的八卦,常常是大片大片的艳词扑面而来,像一匹优等的锦锻,让人爱不释手,惊叹于她不竭的才气,绸密的心思,一如置身于某个虽已消逝,然幻影尚存的时代,有昆曲的意味,每一举止都精心营造,每一对白都暗藏叹息。


可以说,与正统严肃的文学批评相比,网络文学批评更像评者展示文采的艺术创作,评者对于文章语言形式的热忱追求,似乎甚于对于评点对象的深刻思考。这正是网络文艺批评以展示性为目标的体现。

网络文艺批评的展示性消减了批评本身的严肃性和深刻性,随之而来的是批评的娱乐性。这一点在网络文学批评中表现为标题的“眼球效应”、语言的文采性等,而在网络影视批评中则有着更突出的表现。网络影视批评除了正统的文字批评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即对于批评对象的戏仿和恶搞式的吐槽。这种吐槽在对原著或其他影视作品的视频剪辑基础上,配以作者精彩幽默的点评,或者为剧中人物配以新的台词,对于网络影视作品的种种缺陷展开嬉笑怒骂的调侃,既一针见血又令人捧腹,深受网友的追捧。司文痞子、淮秀帮、胥渡等是这种恶搞影视吐槽的代表,其中司文痞子的代表作品有《美猴王痛骂新版孙悟空》、《元芳神逻辑雷倒众生》、《天津妞吐槽那些口水歌》、《天津妞犀利吐槽人神共愤的新天龙八部》、《天津妞犀利吐槽来自星星的你》、《天津妞犀利吐槽中国式英雄》、《天津妞犀利吐槽舌尖上的中国2》等等。这些批评虽然是对原著的吐槽和恶搞,但本身也是一种视角独特的网络影视作品,体现出明显的展示性和娱乐性。

可以说网络文艺批评的“展示—娱乐性”是互为表里的,展示旨在娱乐,娱乐强化了展示。这一特征既源于大众文化以消费主义和感官愉悦为逻辑的市场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则应归因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解构精神和深度意义的消失。这种大众性、狂欢性的网络文艺批评实践虽然有其欠缺之处,但其对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精英主义等文艺格局宰制力量的抵抗和消解无疑具有积极的价值。


余 论

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内,网络文艺批评便历经了萌芽、发展期并迎来了今日的繁荣局面。网络文艺批评呈现出的“自发—交互性”、“微缩—精简性”、“展示—娱乐性”三个主要特征既是我们对其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文艺领域,应对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些主要特征既是网络文艺批评的长处,又是其短处,容易使网络文艺批评陷入个人化、碎片化和肤浅化的弊病之中。进一步而言,网络文艺批评的“自发—交互”为文艺接受者赋予了空前的自由和力量,然而个人的主观偏好却容易导致自我为中心的任性裁决;“微缩—精简”虽然顺应了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质,然而过度简短的表达模式背后则透露出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特有的孤独、零散和断裂的主体存在状态;而以“展示—娱乐”为主要逻辑的表达风格能够迎合大众需要,满足点击率并把眼球效应转化为经济收益,但其狂欢化背后的犬儒和虚无主义势必导致理性精神和价值意义的空场,这些都是网络文艺批评需要审慎面对并加以反思的问题。

网络文艺批评的特征和弊端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既应该认识其积极的一面,也应该对其消极作用进行抵制和反拨。这就需要学术和文化界的广泛介入,以及网络文艺批评者身份的规范(如批评实名制、批评身份的职业化)、责任意识的强化和理论素质的提升,并且积极促进各种批评模式(不同网络文艺类型、不同批评立场如文化批评、学术批评、专业技术批评、道德批评)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有效地提升网络文艺批评的自觉性和反思意识。总而言之,应该继续发挥网络文艺批评自由和大众化的优势,将其进一步推向繁荣;同时又需要对网络文艺批评进行必要的反思、规约和引导,使其更加成熟完善,在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期待网络文艺批评这一闪烁不定的“星丛”,能够在未来焕发出更为熠熠的光彩。





[1]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西方文艺学美学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艺美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IFYT12007)的阶段性成果。

[2]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页。

[3]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页。

[4]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页。

[5] “平民时代”的提法参见谭德晶:《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6] 该数据可参见“红袖添香”论坛(2014-12-03)。

[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44178/comments?start=19&limit=-20&sort=new_score2014-8-25

[11]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344178/comments?start=19&limit=-20&sort=new_score2014-8-25

[13] 参见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4] 汪曾祺:《说短》,《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15]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6]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17] 刘学红:《网上江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1页。

[18] 《网络文学概论》,欧阳友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19] http://culture.163.com/editor/040112/040112_81770.html2014-8-26


发布人:安宝颖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