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竹]文艺理论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艺理论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


曹成竹


 

2016102223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锦绣山庄召开。会议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协会秘书长朱国华教授的主持下开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赵宪章教授先后致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一百七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主要涉及中国文论的传统特质、概念范畴以及近现代理论名家研究。曾繁仁教授借助他主编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一书探讨了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形态特征。他指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即是从现代美育学科建设的眼光考察我国从古代以来哲学、教育、文艺、美学等论著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思想观念,勾勒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突显其基本特征,揭示其在整个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南京大学文学院高小康教授探讨了当代中国文论研究中新出现的“空间化”趋势,认为其意义在于从地理空间研究开始,进一步深化到文学地志学研究,即回到历史空间现场以重构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吴炫教授提出,直面中西方思想冲突的焦点,注意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异质性经验,吸收戴震等学者打通思想与学术的方法,或许可以为当代中国理论家和学者找到共同的突破途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存昌教授认为,古代文论的传承和研究在二十世纪的坎坷历程与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学观念和理论的输入以及文革的破旧运动有关,而古代文论传统的复兴则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前提。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彦顺教授以朱谦之美学思想为基础,抓住其标示时间特性的概念术语,分析了朱谦之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礼乐教化美育观的传统特质和当代价值。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赵奎英教授指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观物”、“感物”和“体物”传统的独特性,对其语言哲学基础进行了梳理辨析,并力图阐明它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意义。

 

二、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论

会议的第二个议题主要涉及西方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中西文论比较、西方文艺理论专题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赵宪章教授探讨了“文学图像论”的兴起背景及理论源流,指出“文学图像论”不同于“形象思维论”的独特性在于,它所要着力阐发的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图像艺术之间,以及它们与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进一步提出,“文学与图像”可能成为21世纪文学研究的重要母题。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王汶成教授探讨了巴赫金对文学话语研究的理论贡献,认为其理论创见主要体现在语言哲学观、“言语体裁”概念、话语的对话性、语言的交际功能等几个方面。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指出,审美和文学艺术活动是意识与无意识间的充分合作,是言语行为记忆与行为语言记忆间的充分合作,是双方的共鸣共振,两种语言(行为)的特征决定着审美和文学艺术活动具有双重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峰教授从历史本体论、先验反思论、意识现象学走向系谱式的语言现象学分析,展示了“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及丰富内涵。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屠友祥教授探讨了罗兰·巴特“能引人写作之文”的概念,分析了“文”消除主体和客体区分的特性及巴特赋予其“纯粹的复数”的理论意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金雯教授结合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视觉性和与视觉艺术的关联,论证了视觉性与文字叙事艺术的不可分离。

 

三、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新文艺的发展

会议的第三个议题主要包括新兴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文艺现象、各艺术门类研究以及网络文艺、文化研究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胡亚敏教授从“文化病理学”的角度对“读网”这一文化现象作了初步诊断,进而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针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和阅读现状提出了新的理念和应对措施南开大学文学院刘俐俐教授探讨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文艺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认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具有文学基本原理的性质,并倡导研究者回到丰富的文学现象本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德胜教授从“生活的美学”角度阐述了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强调美学应具有介入性的现实关怀。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程相占教授针对环境美学家柏林特教授对自己生态美学理论的质疑做出了回应,探讨了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合理性,生态美学借助生态知识的积极效应,以及在生态学研究范式基础上构建新的美学范式的可能性。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傅修延教授探讨了中国的听觉传统对叙事形式的影响,认为听觉传统作用下中国古代叙事的表述特征,可以概括为“尚简”“贵无”“趋晦”和“从散”,而它们对应的恰好就是听觉传播的模糊、断续等非线性特征。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友权教授针对网络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需要真正切入网络文学的现场,从对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的本体为据,才不致使理论批评成为空泛之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结合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解读,探讨了哲学家观看和谈论艺术作品时特殊的“前理解”。

 

四、中国文艺理论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会议的第四个议题主要涉及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现状、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理论经验、中国文艺理论的热点问题,以及文艺理论发展的趋势与动向等。黄河科技学院鲁枢元教授探讨了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状况,主要涉及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分期与历史定位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范式的转换大众文化兴起与文学批评领域拓展等八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张政文教授提出,“场外理论”的转场,是建构文艺学话语体系的合理路径,而关键在于理论如何面对文学活动,走入审美实践。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乡土性和现代性的特征,主张文学理论研究应走出观念史的局限,真正实现面对中国文学实践的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冯毓云教授指出,我们在吸收西方文论资源时,应从西方文学艺术生产的特定语境和立场出发,并与我们的语境和立场对接,使西方文论成为建构中国文艺理论话语的有效资源。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谭好哲教授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提示我们充分思考西马文论对于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李春青教授提出了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综合性视角”,即从“整体关联性”、“动态性”和“功能性”三个层面来考察中国文艺思想史的研究视角问题。厦门大学中文系俞兆平教授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深受唯理主义的影响,往往以预设的命题和先验原则,来演绎鲜活的文学经验。新近兴起的“学案分析方法”等,预示着以经验主义的实证为前提、以归纳概括为原则的研究方法的复兴。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军教授探讨了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三种范式,作为“异国情调”的中国问题,成为“东方主义”的中国问题,谋求“多元共生”的中国问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守森教授认为,重视对关键词的生成方式与规律的探讨,加强对关键词的敏感意识与创新意识,应当是促进中国当代文艺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彭修银教授探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日本因素”的当代意义,认为“日本因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发布人:安宝颖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