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美与分析——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述评

美与分析——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述评


山东大学 曾繁仁


摘要:分析美学是西方20世纪后半期主要流行于英美诸国的重要美学流派,以其独特的科学主义和分析方法,与欧陆当代现象学人文主义形成互补之势。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美学的创始人,他以反本质主义批判传统美学,将语言分析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主张审美是“语言游戏”,认为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家庭类似”。古德曼是美国分析美学的代表,以符号分析从事美学研究,认为艺术即符号,而艺术品之成为艺术品在于“审美征候”,因而在美学研究上走向科学认知主义,主张审美经验就是一种认知经验。卡尔松以环境美学著称,其环境美学集中体现了分析美学作为科学美学的特点,着力于运用分析的方法对于各种环境欣赏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彻底性与新颖性可谓蔚为大观,充分体现了分析美学在新时代的风采。

关键词:分析美学;语言分析;符号分析;环境欣赏模式分析



分析美学是20后半期西方重要美学流派,特在英美国成美学之正宗,影响深,直至当前。分析美学是一种独具特点的科学主美学流派,与欧当代的象学人文主美学形成互态势。分析美学的科学主的重要表就是分析方法的普遍运用,的确有其理特色。我国美学界于欧陆现象学美学关注多,研究者多,但于分析美学关注少,是不全面的。我们试图过维特根斯坦、古德曼与卡松等三位美学家的主要点的梳理,初步描述分析美学早期之言分析,中期之符号分析及近期之境欣模式分析的不同特点,呈西方分析美学的大略


一、特根斯坦:言分析


特根斯坦18894--19514月),英国分析哲学大,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始人。出生于奥地利一个犹太家庭,先后在柏林高等技学校与曼斯特大学就,青年期受到分析哲学奠基人弗雷格与素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参军,并在完成20哲学典之作《逻辑哲学》(1919),后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并任三一学院研究1930年)、剑桥大学教授(1939年)。1947年辞去教授职务心于学研究,成果丰1951辞世。特根斯坦具有极大影响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是他辞世后的1953年出版的。特根斯坦的思想展有前后期的区分,前期思想来源于弗雷格与素,强调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的意;后期受到摩、莱姆塞以及德国言学家毛特等的影响,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与言的俗成性。可以特根斯坦的思想,有一个从早期的“言界限”晚期的“言使用”的。据称,特根斯坦于美学非常喜,曾说:“我或发现科学问题很有趣,可它从未真正吸引我。唯有念的和美学的问题吸引我的注意力。说实话,我科学问题的解答漠不关心,但其他型的问题不是这样的。”[1]但作哲学家,他的美学述却不是很多,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在1938年的《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演对话集》之中,俗称剑桥讲录20以来,普遍认为对代哲学与美学影响最大的有克思、海德格特格斯坦三位理家。


第一、对传统美学的批判:反本


1.“美学”一解,有澄清之必要

,“(美学)目太大了,据我所,它完全被解了。对诸如‘美的’(beautiful词语(word的使用,甚至更容易被解,如果你看它所出的那个句子的言形式(linguistic form),那么,解情况就之其他多数的词语更容易生。”[2]在他看来,传统美学关于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等等看法,其问题很大。首先在于的使用不当,具有某种抽象性,与生活实际距离很,也离开了言的使用实际。在他看来,如果从日常生活中“美的”一的使用来看,美学只是一种形容或感叹词,而绝对不是“感性认识”或“艺术哲学的名。而且,包括美学在内的任何概念都必的使用中把握,没有抽象的、不的所“美学”。

2.“美的科学”是荒可笑的

,“美学就是一什么是美的科学——就词语而言几乎是最荒可笑的了。我假定美学也应该包括何种咖啡的味道更好些。”[3]就告,美学与授知的科学相距甚传统美学美学是一种科学是最荒可笑的事情。因认为,美学不授任何科学知在具体的言使用中它只与美味、美言与美食密切相关,而不授知

3.美学是心理学的点是极度愚蠢的

,“们经,美学是心理学(psychology)的一个分支。认为,一旦我是更的,每个事物——一切的艺术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art)——都可以通心理学实验(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来加以理解。如此点是极度愚蠢的,可是它偏偏就是如此。”[4]在他看来,既然美学不是科学,那么它也就不是心理学。而且,他认为这将美学看作是心理学的点极愚蠢。他在演中多次点。他认为,审问题与心理学实验毫不相关,心理学作科学是究因果律的,但美没有因果律问题,更不是实验室可以解决的。


第二、关于美学:言分析


1.哲学的目的是命的明晰

首先,特更斯坦将哲学定位到了言分析的位置,他说,“哲学的目的是思想逻辑澄清(the logical clarification of thoughts)。哲学不是一种理,乃是一种活动(activity。一部哲学作品上是由明(elucidations)所构成的。哲学的果,并不是得到一些‘哲学命题’,而是使些命明晰。哲学使那些不加澄清就得暗昧而模糊不清的思想得以清晰,并其划定明确的界限。”[5]而“我的言界限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6]特更斯坦已走向了反本,将哲学的根本目的指向了逻辑的澄清、命的明晰与界限的划定。是需要言的分析的,因为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之,哲学已走向反本,走向言分析,美学当然也是走向反本言的分析。

2.美学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言使用的理由

特根斯坦认为,“美学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理由,例如,在一首歌的一的地方何用而不是那个,或者在一段音当中何用个音素材而不用那个。”[7]也就是,他已将美学具体到实际艺术词语与素材使用的研究。就是一种言分析的方法。

3.美学研究的“描述”方法

特根斯坦认为“当将美学视为一种格意上的科学的建构方式是走了路,因‘美在哪里’就像‘好吃在哪里’一只能描述,而出某种科学化的规则。”[8]里,他道出了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的根本区。古典美学因将美学看作“科学”,所以美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而代以来将美学回到人文学科,是人学,走出了美是科学的禁,从而将美学的方法回“描述”。所“描述”,就是回到事情本身。象学是回到“意向性”,存在是回到“存在”,用主是回到“经验”,而分析美学是回到“言分析”本身。特根斯坦在言分析上使用的最多的是例。他,“要解决美之,我真正所要的,就是将特定的例放到一起形成群落——并行特定的比较。[9]他在演了裁、音画、法庭与舞曲等等一系列例子,明美学研究回归语言的可能。他认为里描述的都是各种特定情况下的美反“描述”就是美反的描述。,“欣是人生活的一种表形式。于某些人我将如何描述一形式呢?在,我想我首先必描述音,然后我才能描述人它是如何反的。”[10]

4.描述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特根斯坦认为,“美学的讨论似于‘法庭上的辩论’。在法庭辩论当中,你尽量去‘弄清那种意欲去做的行的情境’,希望最后将你所的‘诉诸法官的判决’。”[11]里,他形象地将美学讨论喻为法庭判,而法庭判的一个的重要特点就是回事件生的具体“情境”,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境中其内涵是不同的这说特根斯坦言分析就是回归语言的使用情境,并客地描述种情境。”成分析美学某种共识,此后的文化形式与生活形式,是分析美学言分析走向生活的表征。,“意及用法”言的意完全归结为“使用”,是分析美学”的典型表述。

5.美学与理学都是不可言

特根斯坦,“然是不可言的。理是超的(transcendental)。(理与美学是一回事)。”[12]特根斯坦将世界分可以言的与不可言的两,一是可以言的世界,是“事世界”,它与言、命逻辑相关;一是不可言的世界,是神秘的世界,学与美学属于此他在美学域反科学化提供了理前提,也美学研究的言分析与描述方法提供了理的根据


第三、关于美:言游


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特根斯坦无疑是反本的,尽管他早期曾提出“美是使人幸福的西(And the beautiful is what makes happy)”。[13]是在否定各种传统的有关美的本的理前提下,是在充分考到分析美的言使用的情况下做出断的仍然是将美与接在一起加以阐释他早期重于运用言分析的方法批判传统美学,重在传统美学的言分析,后期则侧重于程中言的使用。此美的最基本的是:美是言的游

1.美是“言游

特根斯坦认为,“美的”常是以感叹词的,“是什么使得同意的感叹词的?是它所呈出的游,而不是语词的形式。”[14]里,他将归结为言游里所谓的“游”,就是一种自由的状。“言的游”就是言使用的自由状,达到了言使用的自由状就是美的。

2.”的背景是一种整体的文化

特根斯坦认为言的游在一种情境中生的,由此发现这言的游也需要一种“整体文化”。他,“我美判断的表现(expressions of aesthetic judgement词语扮演了非常复的角色,而且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角色,我称之一个期的文化(a culture of aperiod)。描述它的用法,就要去描述你所意味的一种文化趣味(cultured taste),你必须得描述一种文化。我们现在所的一种文化趣味,或在中世并不存在。不同的代玩着完全不同的游戏。[15]里,他将美的言游放到整体文化的背景之上,从而美以浓郁的人文色彩。他明确地认为,审美恰恰是人与物的根本区之一,“不能称当音演奏一只尾巴的狗有”。[16]种人文性揭示是的文化特征及其广的背景。

3.言的游与生活方式密相

特根斯坦认为,文化最后指向人的生活方式,他说,了澄清语词,你必得描述生活方式。”[17] “生活方式代的具体的,具有广的内涵与丰富的内容,将美牢牢地奠定在生活的基之上。

4.言的游着重于差异性

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游着重于差异性。于差异性的重视,是他后期哲学与美学的重要特征。他曾引用《李王》中的一句台词——“我将教差异”,将之作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的开篇题词也是他在美的言游中所贯彻的原,“‘正确地’、‘有魅力地’、‘微地’等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譬如,布丰(Buffon——一个可怕的人——写作格的著名演;他作出了多区分,而我只能模糊地理解,但他的意思并不模糊——所有各种微差,像是‘巨大的’、‘有魅力的’、‘好的’等。”[18]之,差异性是美的言游的一个重要特点。

5.言游规则性”

美除了差异性,非常重要的要有共通性,而规则性就是共通性。没有规则以建立共通感,那也就不是美。特根斯坦以裁缝为明此事,“知道一件外套当是多,袖子当是多,等等。他学规则——他受过训练——就像你在音中学了和声和位。……另一方面,如果我并没有学习这规则,我就不会作出美判断。通习规则,你就得到了越来越精的判断。”[19]认为,这样的“规则”不同于技性的“规则”,而是一种“经验”的规则美判断力的规则承康德美学,运用了美判断力的概念,并将康德的美判断力的共通性也承下来。康德的共通性是一种心理的共通性,但特根斯坦是一种“经验”的共通性。他,“得的不是一种技;是在学正确地判断里也有规则,但规则不构成系,唯富有经验的人能运用它而已。不像规则。”[20]这说明,特根斯坦认为,审美的言游规则,因只有有规则才具有美的共通性。但规则不是算的科学的规则,而是一种“经验”的规则就将美的言游与共通性归结到了“经验,只是是一种言游经验


第五、关于艺术:家族


1.艺术具有一种永恒性

特根斯坦是不承认艺术具有某种本的,他的反本艺术上表的很明但他并没有否定艺术的超越性的内涵。,“艺术品是在永恒的点下看到的象;善的生活good life)是在永恒的点下看到的世界。才是艺术理学的系。”[21],在他看来,“永恒性”是艺术理学的共同本性,是一种“无法言的”的世界,具有某种神秘性。正是艺术理学具有某种超越性之

2.艺术的特点——家族

艺术美有关的概念,当然也是艺术语言的游。但艺术品作一种可以面体,尽管没有共同本,但总还有某种其它的共同性,这样才能艺术”。特根斯坦将之概括“家族似”,他,“我不能想出之‘家族似’种相似性特征的更好的表于同一家族的成的各式各的相似性(the various resemblances):体、容貌、眼睛的色、步、气等,以同的方式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overlap and criss-cross——我要:‘游’形成了一个家族。”[22]里,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找到了一个他自认为非常好的比来表现艺术的非本的共同性,个比就是“家族似”,同一个家族的人很难说有一个特共同的特征,但都有某种似,甲与乙的鼻子似,而乙又与丙的眼睛似,而与丁步相似等等,由此断言艺术。其种家族似就是言的游应该说,只有在一点上,艺术才具有某种共通性。

3.艺术更加泛的比——工具箱

特根斯坦有一个更加泛的比,那就是将艺术喻为“工具箱”。,,“我已常常把言同一个工具箱做比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子、子、火柴、子、螺丝钉和胶。所有西都不是偶然地被装在一起的——但是在不同的工具之却有着重要的区分——它被用于同一个方法的家族当中(a family of ways)——尽管没有什么会比在胶与子之差异更大。”[23]这说明,特根斯坦认为艺术好比“工具箱”,个工具箱只有一个共同的目——工具,然后各种用品均可入其中,尽管内中的工具之差异极大。

之,无是“家族似”,是“工具箱”都在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但它仍然具有某种永恒性作其共同性。但里仍然缺乏了史主的内涵,因为艺术是在史中形成的,早期的、中期的与晚期的艺术概念都是不相同的,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也是不同的,都与生它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密相,脱离经济社会与史的所“家族”与“工具箱”是以概括一切艺术门类的。个概念倒较为适合当代各种新兴艺术,在文化与艺术界被打破之后,某种家族的似倒能释这艺术的属性。但运用于古典的艺术就不合适了。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的突破性与局限性是共在的。在启示的同,也有得反思的内容。


二、纳尔逊.古德曼:符号分析


纳尔逊﹒古德曼(1906—1998),美国著名分析美学家,1941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夕法尼大学、布迪斯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他曾在波士一家艺术画廊工作,培养了他艺术趣。古德曼在哈佛教育学院建了著名的“零点划”,探索文化艺术教育,并以“零一切从开始。该计划投入巨大,培养了多元智能教育的倡者霍加德纳这样的教育理家。古德曼于1962年受邀于牛津,主持洛克座,期间积累下来的材料经过组织,进行六次演。他在此基上于1968年出版了《艺术言——通往符号理的道路》一,被誉同杜威的《艺术经验名的美国最著名的美学与艺术论著。该书继承了分析美学着重于分析的传统,但与早期的分析有别的是更重于符号的分析,他,“一件艺术品,无脱离再抑或表,也仍然是符号。”[24]以下围绕着“符号分析”个主于古德曼符号分析美学予以


第一、方法:符号分析


古德曼道,“我的研究方法,毋宁是通过对多符号和符号系型和功能的一种分析研究来实现的。”[25]就道明了他的学于符号和符号系的分析研究。在《艺术言》一中,古德曼着力于运用符号的理论对各种艺术现行了自己的符号分析。可以该书就是符号分析方法在艺术美中的实际运用。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符号即是意,符号分析即是意分析。古德曼特提出“指”分析方法。他,“明的事是:一幅画如果要再一个象,就必的一个符号,代表(stand for)它,指向它;……再一个象的画,就像描述一个象的段落一,指称(refers象,更格地是指谓(denotes)这象。指是再的核心,而且它独立于相似。”[26]也就是说,一个象就是象的符号,并且也是指谓这象。所“指”,就是符号指向多。因此,符号分析也就是“指”分析,中于符号多重意的分析

先来看看古德曼是怎运用符号理论对像与情感关系行分析的。像本来是无知的,不感情色彩的,但经过隐喻(暗)就可以使得像具有了感情色彩,隐喻像与感情系的关。例如,“她是一个石心的女人”,运用“石心”的隐喻来“指个女人艺术符号)的冷酷无情。古德曼,“一幅像在字面意上(literally)是灰色的(gray),而只有在隐喻的意上(metaphorically)是悲的(sad)”,“像‘冷色调’或‘高音调’词语,是一种凝固(frozen)的隐喻,不它是不同于年纪(age上的年的(fresh隐喻,而是和温度(temperature)上的零度保的(fresh隐喻。”[27]一幅艺术(符号)只有色彩和形的表征,并不包含情感,但通过隐喻(指可以使之有感情色彩,就是通过图像与音的冷和高低的特征,借助于隐喻使之上感情色彩。比如,冷色可以通将之(符号)暗(指“尸体般的冰冷”,而高低音调则可以暗(指“出殡仪式般的噪音”等等来隐喻“悲”。这样隐喻(指),在心理学上常常以“异同构”来加以明。

古德曼以符号理展开了真品与劣的分析。可以艺术之中一个争不休的论题古德曼认为,知是构成真品与品区的主要依据。他说:种事的知1)清楚地表明它可以存在一种我能学会去感知的差异,(2在的看以一种作为对那种感知辨力的训练的角色,(3)最要求修正和分我看那两幅像的经验。”[28]训练经验的主要依据,包括后面到的于确作者身份的知。当然,古德曼确定了美感知力在辨真品与的重要作用。不,古德曼提出,在美上真品不一定高于品的重要点。他,“我经发现,原作与品之的区美上是重要的,并不意味着原作一定比秀。一幅有灵感的复制品可能比一幅画原作奖赏;一幅坏的原作可能失去了部分它以前的点;一幅从破坏不堪的蚀刻版上印下来的像,可能比一幅好的照相复制品在美上更于早先印下来的像。”[29]说,伦勃朗画的一幅拉斯曼画的复制品就可能比原作好得多,因为伦勃朗比拉斯曼有着更高的成就。尽管拉斯曼是勃朗的老,但在画成就上勃朗要高于拉斯曼,因此勃朗于拉斯曼的复制品高于拉斯曼。这样从知训练经验美感知等多个面分析画符号,就好地辨了原作与品之美上的劣,特是提出原作不一定比原作在美上更差的重要点。


第二、艺术艺术即符号


古德曼认为,艺术即是符号。他,“一件艺术品,无脱离再现抑或表,也仍然是符号,即使其符号化的并不是事物、人物抑或情感,而是以特定形式呈的形、色和地等等。”[30]艺术即是符号,无其指向事物、感情抑或特定的形式,都是符号。里涉及“特定的形式”是否包含意义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包含数学的、色彩的与物理的意古德曼一步指出,艺术不一定是再、表或例示,但如果三者均没有不可以。他,“无何人没有符号去探求艺术,那将毫无发现——-如果艺术品的符号化的一切途径都被考在内的艺术没有、表与例示——可以;艺术三者都没有——不可以。”[31]里,古德曼持了艺术即符号,符号即意的学于“再”与“表”,古德曼行了深入的符号分析,当然均包含着意的分析,是毫无疑的。他引入了一个“例示”的新的概念。,“再和描述将符号系到它所用的事物上去;例示将符号系到它的标记上去,因而接地将符号系到在那个标记的范内的事物(包括符号本身)上去。表将符号系到隐喻地指它的标记上去,因而不仅间接地将符号系到那个标记特定的隐喻上去,而且接地将符号系到那个标记特性的字面范上去。”[32]里,古德曼将再、表与例示行了区分,基本上是再与描述属于一,均指向事物,而表与例示属于一类,指向标记。前者的意是直接的,后者的意接的。而表现则诉诸隐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例示都是表,但所有的表都是例示。”[33]古德曼的法不能艺术的定,因分析美学是不为艺术的,但却了一个广泛的界或者描述。种描述告,古德曼的符号论艺术观认为,艺术符号无是再、表抑或例示或者是其中之一,都是包含意的。

古德曼种符号即意的理了文学艺术中的“格”一。他不同意传统的“格即人”的界定,那是将“格”界定在作主体的范之内,而古德曼从符号的角度,将格界定表达意的特征。他,“一个格特征,就是所言的、所例示的、所表西的特征。”[34],“格就是一件艺术品的符号功能的多特征,些作者的、期的、地域的或者学派的特征。”[35]里,已格特征大到主体的、史的、空的与学的众多域,但都没有脱离“符号功能”即意义这个大的前提。

古德曼以符号理论对于欧洲传统“透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传统是凭借传统光学与几何学原则对画的一种运用,要求,“像必从正面,从一定距离、上一只眼睛而保持另一只不、通一个小孔来这样要求,“它与由象本身提供的光线一致。种一致是一种粹客西,可以由器来量。而种一致就构成了再的逼真性。”[36]古德曼传统的透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艺术图像(符号)的形成并非按照透的,传统关于上一只眼睛的逼真性是极荒唐可笑的。他,“根据照在一只上的眼睛上的光线来衡量逼真性,也是荒唐可笑的。”[37]认为,图像(符号)的形成并非是僵化的再现,而是一种传递转译,需要通过习惯训练。他,“转译如何才能最好地实现,取决于无数化的因素,而因素当中,看者那里根深蒂固的习惯和再现习惯是相当重要的。……不过,借助训练,一个人可以利地适扭曲的景象或以扭曲的甚至反向的透画出来的像。”[38]例如,方的,拜占庭的等中世艺术之,古德曼认为,对像的形成与解的最重要因素是文化习惯训练,而非欧洲传统的“透”,并承了非西方艺术的合理性。

古德曼从符号论论于各种艺术门类进行了描述。他,“画中,作品是一个独的;在刻版画中,作品是一类对象。在音中,作品是遵从字符的那演奏。在文学中,作品是字符自身。而我可以,在法中,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写。”[39]而“舞蹈是像没有记谱画一视觉艺术,可是又像具有高度达的记谱的的瞬时(transient时间(temporal)艺术。”[40] “建筑艺术是代笔艺术。[41]等等,都是从艺术中符号系来描述各类艺术的,都没有脱离艺术符号的意内涵。


第三、艺术品:美征候


古德曼作分析美学家,不是艺术美的本,而是艺术为艺术,或者艺术品何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品本体在当代美学与艺术中是一种普遍的理论倾向。欧洲象学美学是从主体构成的角度艺术品何为艺术这样问题的,于是出现艺术品只有在象之中,或者只有在美之中才成为艺术品,而日常情况下艺术品只是一种沉睡的展品而已。古德曼也是着重于探索艺术品何为艺术品的论题的。他,“在关的例当中,真问题,并不在于‘什么(永)是艺术品’,而是‘何某物是一件艺术品’——或更简约,正如我的标题所示,‘何时为艺术?’”[42]他将艺术品本体的探索看得非常艰难,他否定了传统美本以及划分美与非美界限的各种努力。他,“在找将经验类为审经验与非经验简洁表达(就与大致的用法大致相适)上的不断失,表明需要一种更的探究。也们应该检验经验中包含的几种不同的符号作用的主要特征的美适当性开始,由美的征象或征候开始,而不是由美的明确准开始。征候既不是经验的必要条件,也不是经验的充分条件,而仅仅向于与其他种征候合起来呈经验之中。”[43]里告们诸多信息,其一,他认为,传统美学美与非美界限之划分探索是失败的;其二,他想行一种更复的探究;其三,探索的着眼点是从“符号作用的重要特征”开始,这说明其于符号论艺术思想的持;其四,美的征象或征候,不是美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其五,认为只有在各种征候合起来呈经验才有其意应该说,这是模棱两可的描述,正是分析美学的特点。一步认为,审美其不是一种固化、定的物与性,而是一种动态中的造。美的造性就得出美征候的必然性,美征候是一种氛,一种。他,“美‘度’是不停息的、探索的、检验着的——与其它是,倒不如是行造与再。”[44]

关于美的征候,古德曼道:“美存在五种征兆:(1)句法的密度,在此某些方面最微妙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符号之的差异——譬如一支无刻度的水温度与一支数器的差异;(2语义的密度,在此符号被提供由于某些最精妙的差异所辨的事物上——不那只有刻度的水温度计还有日常英都可以作例子,尽管日常英并不具有句法上的密集;(3)相对饱满度(relative repleteness),在此某一符号的多方面相而言都是有意——-譬如北斎的工笔山水画的形、线、笔触等的每个特征都是有意的。相照的是券交易所日交易量曲线,其意就在于基价上线的高度;(4)例示,在此无是符号是所指的,都通其作隐喻地具有属性的本而符号化的;最后(5)多元复指称,在此某一符号要行相互整合和互的指称功能,某些是直接的而某些是以其他符号中介的。”[45]认为,“如果列出的四种征候并不分地都是经验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但它却可以合地是经验的充分条件,可以合地是经验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当一种经验具有所有些属性而且当一种经验至少具有一种些属性的候,经验就可能是经验。”[46]也就是,在他看来,以上五种经验联合或者某种经验包含两种以上经验即可成为审经验于以上五点美征候如何理解呢?古德曼自己作了解,他,“句法密度是非言系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将草乐谱和手迹的一个特征;语义密度是艺术中的再、描述和表的典型特征,而且是将草图和手迹乐谱的一个特征;而相的句法充盈在语义上有密度的系中将更性的系于更为图表性的系,将更少‘式的’系于更式的’系。”[47]明,他所美征候是代表着一种非言性和艺术性,区言性与表性。他在《艺术言》一中更具体地将密度与例示阐释为“不可言性”和“直接性”。很明,古德曼是在符号域中区分美与非美的不同符号,里并无明的界限,但有着模糊的密度与清晰的非密度的区分。他说,“因此,密度、充盈和例示是美的志;清楚表达、衰减和指是非美的志。对经验的一种含糊而粗糙的二分法,位于特征、要素和程的分。”[48]就是古德曼符号分析的特点所在,他的区分是相异于传统美与非美二分立的区分,而是一种特征与程的分,不是,而是描述。就是,在他看来,艺术美都是符号行中的,一旦符号的生成具有以上美征候合之情形经验的范,反之不是。美即有密度的符号的生成,也是艺术品成为艺术品的程,不存在任何的二分立,也不存在任何的非此即彼。就是古德曼在其符号分析论艺术美理于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品的回答。


第四、美与科学:


古德曼的符号论艺术观向了科学知主。他认为,审美与科学尽管有着差异,但并不是立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古德曼美学与艺术观的“认识论转向”。古德曼,“艺术与科学并不是底背道而的。”[49],又说:“我也看不到些精的、短的和独特的心灵状,能够标美的与科学的之的任何有意的差[50]在他看来,情感与知是密相关,以划分的,“情感的和知的之的分界线,并不比将某些象和经验其他的象和经验之中划分出来更能美的从科学的之中完全划分出来。”[51],“情感在认识上不是作分离的部分起作用,而是在互相系中以及在与其他认识手段的系中起作用[52]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传统是将情感与知相分离的,但分析美学将两者系起来。前已到,系的途径是通隐喻这样一个中介。就是非常重要的美学之中的“情感知主”。彼得的音美学思想以其著名的“廓理”与“的形式主”将情感与系起来,建构了音美学的情感知主是古德曼情感知主在音美学之中的发扬运用。之,古德曼向了科学知主他指出,“经验就是一种经验。”[53]

古德曼的符号论审艺术观开辟了美与艺术的众多新的域,引起久的争致学的新展。但其内在的矛盾性是非常明的,美与非美、知与情感、艺术与非艺术、科学与等等存在着较为的关系,有以克服的矛盾,并非仅仅依靠符号即可加以解决。


三、艾·卡松:境欣模式分析


20中期以来,分析美学随着代的潮流而起,对传统的“艺术美学”一天下的状况有了新的突破,以赫伯恩的《艺术美学及其自然美的忘》一文的为标志,境美学运而生。境美学最重要的代表即是加拿大著名美学家艾·卡松(AllenACarlson1943)。他是加拿大阿伯塔大学哲学系教授,西方境美学的开者和拓展者之一,著有多种境美学,影响深20121月,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薛富兴编辑、译的松的境美学文集《从自然到人文》出版,该书全面地收集翻了卡松的境美学文,并得到卡松本人的可。此外,附有卡松所作的序言,及访谈录,为全面了解卡松的境美学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基

松的境美学集中体了分析美学作科学美学的特点,着力于运用分析的方法于各种境欣模式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底性与新性可,充分体了分析美学在新代的采。


第一,史的反思与境美学的理


1.史的反思

1)对风景管理践的反思

合整个北美自然美学域,以其“如画景”之景景管理的深刻影响行了深入的反思。“如画”之念的最大的问题是使得各个区只按照形式主的原则进行建,从而背离了生人文原,“体传统自然美学中的美价多方面已不能与当代境运的价保持一致。事上,根据某些当代保主者的意传统自然美学至少有五种主要缺陷。言之,传统自然美学受到批,是因可自然美欣是:1.中心主的;2.景致迷恋的;3.肤浅和碎的;4.的;5.道德缺的。”[54]五个缺陷基本底否定了传统自然美学在景景管理上的作用,从而从践的角度否定了传统自然美学的“如画景”理的价

2大地艺术的反思

2060年代中期并持2070年代和80年代,大地艺术在北美大地之上,引起普遍关注。种大地艺术过对于自然的刻意改而形成某种艺术品”。例如,瓦特·德·曼拉的《拉斯加斯的件》,是四个8英尺高,11.5英里件,立在距离拉斯加斯95公里的沙漠中,是由推土机在沙漠中留下的印。再如,奥本海姆的《山烙印》,是通焦油毁灭众多植物而得的印迹。可种大地艺术实际上是大自然的破坏,但被美其名曰于自然的“重新定”。卡说:“如果自然所属范畴的‘重新定义’必然涉及美冒犯,那么,艺术也就必然构成自然的美冒犯。”[55]他指出:“冒犯是一种似于害,而不只是影响之西。即使一种害是暂时性的,它也仍然是一种害,而且可能与永久性害同样严重。”[56]

3分析美学的反思

认为1966年赫伯恩表的文章《当代美学及其自然美的忘》启20后期境美学的生,是分析美学的深刻反思。他,在“意到目前的美学在本上是将整个美学为艺术哲学,意到分析美学实际上忽略了自然界之后,赫伯恩提出,艺术审美欣赏经自然欣提供错误的模式。”[57]松在赫伯恩的基上“接着说”,着力于于分析美学的自然欣的批判与境欣模式的探索。

2.境模式分析的理

1)环境是自然的,自然是境的

境分析模式是卡于自然模式分析之后所做出的选择,他在自然欣象模式、景模式与境模式中选择境模式。之所以选择环境模式,他是有其理的,就是“境是自然的,自然是境的”。卡松在其著名的《欣与自然境》一文中分析了自然欣模式,并提出了境是自然的,自然是境的”的著名理,同时对于“境”概念行了阐释。他,“我得出的结论是:与象模式,景模式作自然欣的范例同不合适,但其不合适的原因引人深思。模式不合适,是因其不适于自然境之特征,可能不适于解决面自然境看什么、如何欣问题。我为细致地考察自然境的特征。就此,我想强调两个更的方面:其一,自然境是境;其二,它是自然的。”[58]里,卡扣欣什么与如何欣问题。所自然境是境”,是什么,认为环境模式所欣的既非形式主象,也非如画的“景”,而是境。境自身具有某种模糊性,界是不清晰的。界一旦清晰,那就不是境。所“它是自然的”,是如何欣境不能对艺术保持距离地欣,而是如自然全身心融入的欣,卡还对”概念做出自己的界定。他,“境是一片我生存于其中的作‘感知部分’的居所。它是我的周遭物。如斯巴尚特所指出的:作的周遭物,我的居所,境是已们认可了的西,我很少意——它必然很不醒目。若境中任一部分醒目了,它便于将被视为对象或景的危境,而不再是我境。”[59]里,境是“居所”的断无疑是深刻的,而境是“周遭物”的看法则难脱二分立的窠臼。

2当代保主义对自然欣赏的五要求

松立足于当代保主的理高度,提出了保主义对自然欣赏的五要求:1.非人中心,而非只是人中心的;2.境聚焦,而非景致迷恋的;3.严肃的,而非肤浅和碎的;4.的,而非主的;5.理参与的,而非理缺的。[60]松概括的上述五要求内涵十分深刻,道出了当代境美学的哲学与美学要旨,成其在自然欣模式中鉴别调整的重要依据与原


第二,自然欣模式分析


松在其著名的《欣与自然境》一文中分析了自然欣之模型,他,“我将讨论一些美欣的具体案例。根据初步印象,些案例似乎适用于作自然境欣之模型。根据传统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然美的适合范例。[61]对这些案例一一行了具体的分析。

1.象模式分析

谓对象模式,即是将自然物作雕塑那行欣。卡认为,这种欣模式是不适合不恰当的。他,自然景的“限制志着欣自然与欣赏艺术之区。只要我到以象模式欣自然之困,便可以发现此区之重要性。比如,依象模式欣自然,自然象就成一种‘成品’(ready mades)或‘发现艺术’(found art)。艺术世界一段浮木作‘艺术阐释’,就像我杜尚(Duchamp)的便盆所作的阐释,或丹Danto的布里留包装盒(Brillo cartons)所作的讨论。如果一魔成功了,其果就是艺术。欣什么、如何欣问题在理上已得到回答,但回答的只是艺术,而非自然,关于自然欣赏问题在混乱中迷失了。”[62]以上述集中回答了象模式将自然艺术,从而在欣什么与如何欣之根本问题上混淆了艺术与自然的根本弊端。卡象模式是否定的。

2.模式分析

种模式要求我像欣赏风景画那自然境,曾在北美的旅游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卡否定了境欣模式。他道,“种模式之可疑,不在其理基,也因其美学基一模式要求我视为一幅静画面,种画面实质上是‘两的’。它要求将为风景或角。但我到:境并不是一幅景,不是画面,不是静的,也不是两问题在于:种模式要求我赏环境,并不依境之本然与特性,而是依据某种自身并非如此、并无此特性的西来欣实际上,种模式对实际自然象和欣并不适合。”[63]松在里已很好地回答了种景模式的不适合,主要是因为它把环成了静的两景画,离开了自然境欣之本然性。

3.境模式分析

松最后推荐的是他认为最适合自然境之本然性的境模式。,“我在所呈的自然美欣模式也可称之为环境模式(the environmental model)。它强调:自然是一种境,它是这样一种我生存于其中,每天用我全部的感官体它,将它视为极平常生活背景的居所。但是,作为审经验,它要求将种极平常的背景体验为一种醒目的前台物,果便成了一种‘盛开的花嗡嗡的虫之混合’经验了欣,必从自然境中所得的知经验调节……这样,我就有了一种模式,模式足以回答自然境欣中欣什么、如何欣问题一模式充分及自然境的特征。”[64],“最重要的是,要承自然是一种境,是自然的,并将认识置于自然境欣的核心位置。”[65]非常清楚,卡根据自己的理则,以“境是自然,自然是境”的理论为,充分肯定了自然欣境模式。

4.自然欣模式分析界线之区分

松在自然欣模式分析及其境模式的肯定中是有其界线的,种界线的区分其也是模式分析的一步展。一界线之划分,他来说实际上也是又一种性模式划分。他从两个方面来划分其模式分析的界线

其一,分离与两种模式的区分

松在分析象模式时对分离与系两种模式行了区分。两种模式实际上是艺术与自然之分离与境与自然之系的区分,划清了艺术境两种模式的区,也可以传统美学与自然分离之特点与当代境美学与自然系之特点的区分。他,“即使并未要求将自然象当作艺术对象看待,象模式自然象欣加了一些限制。此限制是将象从其境中分离的果。象模式要求这样的分离,以便从开始就能明了欣什么和如何欣。但是,要求此种分离象模式便有了问题象模式最宜于那种能成自足元的艺术对象。……但是,自然象与其境具有一种我称之有机性的系。此类对象乃其境要素之一部分,并由尚有作用的自然力从其境要素中展出来。”[66]这说明,象模式之与自然境的分离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独立自足性的艺术的特点,而自然是与境具有一种有机的系性,是自然要素之成部分。分离与系是艺术境在美欣中的区分,如果将之混淆便会美的偏差。就是象模式的弊端所在。

其二,知与参与两种模式的区分

松的境美学涉及最多的是知与参与两种模式的关系,是卡松与另一位著名境美学家伯林特期争论题。前者持知立,而后者持参与立期争,最后走向互知模式是卡松所力主的,认为科学知美的最关因素,而伯林特美中是一种感官的全方位的参与。卡认为,认知模式稍稍于参与模式,指出:“从体上看,在境保要求方面,后者(按:指“科学认识”——引者注)比前者得分更高。”但他最后认为,应该“最好的选择是将两种主张结合在一起。”他,“是因,每一种主可以被理解只是呈了恰当美的必要条件。参与及相关科学知可以被视为是必要的;但是对这样的欣而言,此二者并没有被要求成充分条件。由于在自然境内一方面要全面参与,同又要考虑对这种恰当欣而言的相关知是困的,两种方法在践上可能会生一些紧张。可是,种情感与知、情感与知的融合与平衡正是美欣的核心部分。” [67]


第三,日常生活美学模式分析


松的分析方法可以不在,他不仅对艺术行了区分,并行了不同模式的分析。而且,他对环境也行了区分,并行了模式分析。具体言之,他将境区分自然境、人影响境与人类环境。他将人类环境的美称之“日常生活美学”。他,“大部分人而言,日常生活美学(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首先是那些我工作、娱乐或者任何其他成我日常生活境的美学。我在此将境成类环境。这样,日常生活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美的欣的人类环境?”[68]松所的“日常生活美学”,包括建筑、园林、农业、工、城市等等一切与人生活、娱乐、工作有关的境之美学。他在21到来之际对这些人类环行了自己的模式分析。看看他的具体阐释

1.建筑之模式分析

其一,建筑与艺术作品迥异

通常的认为,建筑是艺术之一种,称之建筑艺术,或者称之凝固的音等等。但卡则认为,这于建筑的误读。他,“建筑的典范作品与典型的艺术作品迥异。”[69]在他看来,我通常是将艺术艺术雕塑一般孤立起来欣,关注其独立自足的形式与构等等,但建筑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境景致以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抽象的‘建筑作品’概念就很有牢固基。挑出特殊的‘建筑作品’在人眼里就开始成一个武断的程。言之,一旦我开始察和思考建筑,便会意到:建筑是似我情的艺术作品念相,那是一独特、非功能,且通常是指美欣便当象的念。”[70]很明显,松是在将建筑与艺术的区分中来阐释建筑的美特征、确立建筑美模式的特点以及其欣的特殊方法的是将建筑与艺术加以区分,尽管它都是人

其二,建筑之美欣的生学方法

认为,建筑其是一种自然境,是人的栖息地,人的居所与生活的空。因此,于建筑的美欣不适合运用通常运用于艺术审美的孤立的二的欣方法。卡松提出了特殊的生学方法。他,“如果建筑存在于自然与艺术——‘美的无人地’,取代传统的立足于艺术的立,我提倡一种立足于自然的立。我将一立学方法,是因因素在自然美中起核心作用。然而我在此强调因素,就如此认识而言:建筑作品并非一种艺术品的似物,而是人的有机部分,就像生那些要素一样。[71]上述述表明,卡认为,建筑作品尽管是人类环境,但是却是紧紧联系于人的生存,是人栖息的家园。因此,它与一般的人类产品不同,而是一种人的有机成部分,必运用生学的方法才能理解建筑品,美的欣。可,卡松的建筑之的生学方法正是其“境是自然的”理的体是将艺术美欣与建筑作品的欣方法加以区分,将之与一般的自然境一运用生学的方法美的欣

其三,形式服从功能

接着,卡松又将建筑与一般的自然境加以区分,认为建筑作人工制品具有形式服从功能的特点。也是建筑的美特性之一。他引述沙利文的点,指出:“沙利文的评论强烈地宣示:建筑依其本性是一种功能艺术这样,它提醒我任何一件建筑作品所提出的最明显问题:它做什么?再者,‘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概括了问题,如沙利文所指出:‘形状、形式、外在的表达、设计,或任何我可以一件建筑作品所选择的之物’,当服从作品之功能。”[72]建筑作品的功能是什么呢?卡认为,建筑是的,是作的生存的“所”,发挥种“所”的功能就是美的建筑作品。在里,卡松特出了建筑作品的自身特点,是其区于一般自然境之

其四,体实现的欣之道

建筑作的居所,如何美呢?卡认为,欣赏建筑有一种“整体的方法”,种整体的方法就是需要欣入并通感官体的“欣之道”。他,“一件建筑作品的功能并不能通态观照而体之,……它就不能由欣过对作品的静态观照而得。而且,它是一种欣者必功能自身得的功能。再者,仅仅知道它的功能是什么,根据这样的知识观照它,也不全面恰当。经验是在作品的体实现的。”[73]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运,是一种动态程,是一种凭借感官的感受。就将建筑作品的美欣的特点加一步化。

2.居住者与光者两种美欣模式之区分

松将建筑作品之美欣赏进一步区分居住者与光者两种欣模式,他说,这经验这两种基本方式的区[74]。他借用斯巴尚德的点指出,“对观光者来,他所看到的,是仅仅是一些没有内在之物,也没有史的面居住者而言,他所之物乃是史演化的成果,以及有着内在之物的外部空间。[75]外在于内在,就是光者与居住者境欣模式的差异。居住者的欣是一种居住境与生存之地的欣光者的欣赏则是一种景的欣,只管外在形式与暂时的价,而不管其与人的生态环境的关系,即便造成生也不在考之内。他,“在最后的分析中,不管境建筑度的意是什么,当与理的合起来考。如果必要的,后面的考虑应于前者。”[76]

3.农业观审模式分析

20初期以来,北美的农业经历了革命性的革,传统农业农业迅速取代,那种田,袅袅的炊烟,盛开的野花,栅阑传统村景象被农业划一的景所取代。从传统美眼光看,农业真的美的荒原。而卡以“形式服从功能”之原“以土地生食物与纤维”之功能的圆满完成为标准,美的眼光,农业以新的。他,“农业功能性景美欣就得到很大提升,因就其所完成的功能而言,它在整体上设计得很好,多年的试验与失同生方面的力,使农业可以作良好设计之典范而欣——外清晰、洁净、整,同又体了精巧、效率和经济等效能。”[77]种新的美眼光之下,已被取代的村景象也被赋予新的价,如忠的汗水、持久的辛苦与最后的报偿等等。

4.园林美欣模式分析

松具体分析了西方园林的种与特点,有着多种园林艺术模式,例如法国园林的“艺术自然”的模式,英国园林的“自然作为艺术的一种方式”,也有灌木修剪公园那种艺术与自然相区的园林模式等等。但卡认为,最好的园林模式是日本园林,置身其中,不力气地入一种平静和安宁的照状在他看来,日本园林是以一种人工因素安置在自然境中的方式达到艺术与自然的一。他,“日本园林然确出人工和自然因素辩证关系,但是它如何能如此成功地解决美欣中困和困惑问题问题总是与辩证关系密切相关。它在使人工因素服从于自然因素的意上,通追随自然之引做到一点。它在造自然的理想化版本程中用了人工因素,种自然强调自然的本。”[78]认识到了日本园林的化人工于自然的本特征,但却没有看到日本园林的成功恰是其追求“象外之象”之“意境”美的美理之指果。


第四,科学是卡美模式分析的理根基


其一,科学知主美模式的基本立

松的境美学理的立足点是科学知主体上,卡松的境模式分析是一种科学主的美学,因分析美学本身就是科学主的。松首先将科学知主境模式分析的基本立,他在《从自然到人文》一所写的《序》中道,“在所有些文章中,我都持与我在自然境美学所展的似的立特定源的依赖对于恰当的美欣类环境与人影响境而言,源典型地并非只源于自然科学,亦源于社会科学,特史学、地理学与人学。”[79]他曾不止一次地重申他的种立,指出:“有意的自然美欣而言,有些西,如知及博物学家经验至关重要。”[80]认为科学知主义处于他整个理的“核心地位”。他甚至认为,将自然境作自然境来欣“就是依自然科学所揭示者来欣自然”。[81]科学主的立就是卡境美学的核心所在,也是我把握其境美学的关所在。

其二,科学知主美的客

薛富教授认为,自然美的客性与境模式一起成境美学的理基石。他,“这样,与‘境模式’一起,‘客性’也成松自然美学理中的一个重要理元素。”[82]当然,卡强调自然应该是“如其本然”地欣自然,而只有科学知才能提供种如其本然的欣种“如其本然”的欣就是一种客的欣。目前的问题是:科学知识为何能提供种“如其本然”的欣呢?认为,科学知具有某种独立的真理,并以此自然美的客问题进行了回答。他多次述自然美的客问题 2010的《当代境美学与境保》一文最具全面性、威性和服力。他“科学事上是非人中心的典型范例,因此,它所揭示的真理不管是人的,是非人的,都独立于任何独特的解之外。同,科学知主义强调对环境的科学式欣,而不是景式欣。没有一种关于景的生科学,或是关于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生学!此外,通全面、深入地关注自然的真及其所有的特性,科学知主义强调:科学知那种‘真待自然’意上的严肃。再者,它也促一种客观视,因科学是客性的典范之一。建立在科学知上的美判断并不必然地与知本身同,但是,比之于那些主要地以情感感或融入美判断,以科学知识为美判断有更大的客性基于最后一要求,科学知主并未著成功。因为虽然其客性使它在问题上可能采取一种参与式的有力的理立,但它并没有要求自己这样。它认为,比之于想象性虚构,科学知的真性特点可以自然更具境关切的反。因,它为伦理判断提供坚实的基。”[83]以上述从如下四个方面好地回答了自然境欣的客问题:其一,科学知是一种真理,具有某种独立性,因而具有客性;其二,自然自然境是一种客的科学式欣,而非主景式欣;其三,科学野是一种客野,因科学是客性的典范之一;其四,科学知主义对自然是一种具有客而真特点的境关切,而非景欣的想象性虚构。

其三,科学知主肯定美学

松在1984文《自然与肯定美学》,专门论述了他的境美学的肯定美学特点。首先,他认为,肯定美学即是“自然全美”。他“尚未染指的自然境主要极的美品,它主要体现为优雅、精致、烈、一和秩序,而非乏味、迟钝、平淡、混乱和无序。言之。所有野生自然物,本上均有美之善。自然界恰当、正确的欣基本上是极的,消极的美判断在此无立之地。”[84]以此同,他又认为,人是自然的破坏者。他特指出,自然境欣的肯定性特点不是从宗教域而是从科学知得。他,“要发现一种肯定美学的论证,我可能需要到其他——-不是宗教域,而是如曼耐克引文所建的,在宗教期庇下尚于幼儿段的——科学中[85]在他看来,科学知主是肯定美学的根据。认为,自然境之美不是造而是一种发现,科学知的正确性决定了发现的自然的美之善。他,“依此方式造的范畴仍是正确范畴,它与恰当的美欣相关,体出我所欣自然的美特性与价。”[86]还认为,科学依据秩序、律、和、平衡、力、定等等特性解自然界,“使世界得更可理解的特性也是一些使我于世界中发现了审美之善的特性。”[87]最重要的是,他认为,科学逐渐进步使得人类进一步了解自然世界的美与奥妙。他,“随着地学和地理学的展,人开始以肯定美学的眼光欣先前不喜的景,比如山脉和森林。同先前不喜的生命形式,如昆虫和爬行物,似乎也随着生物学的展,被人以肯定美学的眼光行欣。”[88]当然,卡松自己于肯定美学也是没有完全的把握,或者说还于犹疑之状。他在与薛富访谈中就表种犹疑性。他,“肯定美学认为所有自然象只有极而非消极的美价,是反直、容易引起争的。有些境哲学家已多不同角度它提出批,但仍有另一些人接受它。因此,我以,它的合理性问题尚未解决。究其部分原因,我以为这是因肯定美学的准确特性并不很清楚。”[89]

其四,科学模式与非知模式的区分与

松充分肯定科学知模式,但也十分关注非知模式。他将非知模式概括参与模式、感模式、神秘模式与想象模式四种,并力主科学知模式与非知模式的合与一。他,“新、合的路径可能是最成功的道路,它仅为环境运动诸践拓展出更广的域,也可以培育所生活的个世界的美潜能更深入的理解与欣。”[90],卡松的境分析不在于区分同也在于,走向各种美欣模式的合。是卡境美学的展前景,也是分析美学的展前景。当然,分析美学的基本特点仍然在于区分,可以没有区分就没有分析哲学与分析美学。



一、卡境美学的

第一,参与立了西方境美学西方境美学献了重要理成果。尽管人都将赫伯恩1966表的《代美学及其自然美的忘》作西方境美学的发轫之作,但真正使其成体系的,1979年卡表的《欣与自然境》一文。正是卡松从自然境、日常生活,包括建筑、农业、园林等各个不同的面全面研究并阐发境美学问题,提出自然境、人影响境与人类环境等不同域的境美学,使得境美学成西方当代美学之重要一翼。卡松与伯林特培养教育并影响了西方几代境美学家,包括当代著名境美学界瑟玛等

第二,推了分析美学的当代,使得分析美学到一个新的。卡松的境美学研究突破了分析美学局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范展到自然境与人类环境,并以新的角重新审视自然境与人类环境,将分析美学推代的新高度。

第三,提出了自然美的新理西方当代美学献了新的理元素。些理包括“境即自然,自然即境”以及“非人中心主”、境保“五要求”等,是对传统工具理性思的重要突破。

第四,很好地运用了分析美学的分析方法,将之在境欣模式分析中运用到极致,成科学主美学的当代典范之一。

第五,以科学主的建立模型的方法,美学理的运用提供了范例。以卡代表的西方境美学理家以其理与西方公园与景实际紧合,突破旧有如画式模型,建立新的境融入式模型,具有理践的价美学走向现实提供了范例。

二、卡境美学的局限

第一,科学知主哲学立造成西方境美学一系列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首先是科学与美的矛盾。科学知主的科学性、概念性与的情感性是以相融的。康德认为,科学概念一旦生,美体必将束。其次是科学知主与生的矛盾。卡松的科学知主的科学决定必将致人中心主是与生态环境保无法兼容的。再次,科学知主与人文精神的矛盾。科学本身是中性的,不是任何科学活都能造福人,只有充分考到人利益的科学活才能造福人分夸大科学主绝对性是与人文精神不相融的。试图过综知与非知,包括知与参与的不同模式来化解种内在矛盾是无于事的,因哲学与美学的理和的。

第二,松的自然境美学是一种的客美学,自身具有重要局限。认识论美学是一种反映美学,而反映论简化了美活之中非常复的情感体关系,而卡于美的客性的述将之归结为科学知的真理性,本身也是服力的。因科学的真理都是相真理,都是展中的,不能完全以科学的真理性来论证的客性,那即可以科学代替哲学。

第三,科学知主于科学的盲目崇拜,走向科学决定这样的理论观点在卡松的述中可以不难见到,这应该错误的。

松的科学,即愈是后来的科学愈步,美学亦达,这样结论对于中国古代美学是无法解的,而且是无中国古代美学,包括古代中国生态审美智慧的无比丰富性,卡松的理必然走向西方中心



[1]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笔记》,许志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2]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刘悦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3]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刘悦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

[4]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刘悦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页。

[5]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8页。

[6]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7]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页。

[8]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页。

[9]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刘悦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

[10]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

[11]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12]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13]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14]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江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15]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刘悦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16]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刘悦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17]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江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

[18]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江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19]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2卷),江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20]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243页。

[21]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页。

[22]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8页。

[23] 转引自《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译者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8-49页。

[24]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25]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26]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

[27]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5页。

[28]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6-87页。

[29]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页。

[30]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31]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32]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33]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3页。

[34]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35]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36]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37]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38]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39]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页。

[40]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2页。

[41]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8页。

[42]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43]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

[44]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45]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46]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页。

[47]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页。

[48]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3-194页。

[49]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4页。

[50]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页。

[51]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52] (美)纳尔逊•古德曼:《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0页。

[53] 转引自刘悦笛《分析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54]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6页。

[55]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56]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57]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页。

[58]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59]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49页。

[60]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8页。

[61]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62]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63]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64]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65]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66]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67]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6页。

[68](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7页。

[69]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70]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71]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72]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73]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页。

[74]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页。

[75](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页。

[76]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页。

[77]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

[78]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79]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序》第1-2页。

[80]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81]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页。

[82] 薛富兴:《艾伦·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83]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296页。

[84]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

[85]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86]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页。

[87]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页。

[88]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89] 《科学认知主义视野下的环境美学——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访谈录》,(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0页。

[90] (加)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到人文——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文选》,薛富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6页。


发布人:郭新钰

发布时间:2019-05-18 23:54:09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