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竹]网络文艺批评类型探析

网络文艺批评类型探析[]

曹成竹

内容摘要:网络文艺的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批评侧重的不同相应地把网络文艺批评划分为摹仿式批评、实用性批评、表现性批评、客观论批评。虽然每一种文艺门类下实际上仍然包含着各种批评,但艺术素材、传播渠道、受众群体的不同决定了四个维度的批评实践在不同网络文艺类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这正是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网络文艺批评规律的关键所在。

词:网络文艺批评;摹仿式批评;实用性批评;表现性批评;客观论批评

引 论

网络文艺批评,即对于网络文艺作家作品和文艺现象的思考与评价。它既能够张扬网络文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这股顺应时代要求的文艺发展潮流,同时又能够及时指斥网络文艺所暴露出的问题,对这一尚不成熟完善的新文艺领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约。广义的网络文艺批评指针对网络文艺作品的批评,其生产和传播媒介并不限于互联网,其论说主体也不限于普通网民,而是囊括了专家学者和知名批评家;其对象既可能是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文艺作品(如网络文学),也可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文艺作品(如文学、影视、绘画、音乐等的首创不一定是在互联网上,但网络是其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以及批评载体)。狭义的网络文艺批评则特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以网民为批评主体,以依托互联网进行制作和传播的文艺作品为对象的文艺批评。

网络文艺批评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对于纷繁复杂的批评话语的分类梳理。单纯从文艺类型来看,网络文艺实践主要有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网络影视、网络戏剧、网络摄影等,相应的文艺批评类型也可以分为网络文学批评、网络音乐批评、网络美术批评等。但这样的区分显然是机械的,对于我们把握网络文艺批评的整体特征和内在规律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打破文艺门类界限,从学理的角度对于网络文艺批评做出类型区分。任何艺术作品从创作到读者交流都离不开几个环节,即作品(Work)、作者(Artist)、欣赏者(Audience)、世界(Universe)。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以这四环节为基础构建起了一个三角型模式[]



以这个三角形模式为坐标,艾布拉姆斯为艺术批评划定了四个维度。“作品—世界”维度着重探究艺术作品与所摹仿之物以及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摹仿说(Mimetic Theory);“作品—欣赏者”维度着力探究艺术作品对于欣赏者而言所发挥的实际影响,即实用说(Pragmatic Theory);“作品—艺术家”维度着力探究艺术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联,如作家的情感、旨趣、信仰、价值立场等意图,即表现说(Expressive Theory);“作品自身”维度则强调作品在艺术和审美方面的自足性,即客观说(Objective Theory)。艾布拉姆斯认为,古往今来关于艺术的理论和批评基本上都处于这四个维度之上。艾氏的四要素和三角形模式对于网络文艺批评的分类也是同样适用的,虽然网络文艺的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批评侧重的不同相应地把网络文艺批评划分为摹仿式批评(作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实用性批评(作品对于读者大众的影响)、表现性批评(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客观论批评(作品独立的审美特性)。更重要的是,因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绘画、网络影视以及其他网络文艺形式在依赖的材料、传播渠道、受众群体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在每一种网络文艺批评的类型之下,实际上对应着相应的网络文艺实践。例如,作品是否真实地再现题材问题,即摹仿式批评,是网络影视批评所关注的重点;而读者大众的阅读感受,即实用性批评,是网络文学批评的关注重点;作品自身的审美属性则是网络摄影的关注重点。总而言之,虽然每一种文艺门类下实际上仍然包含着各种批评,但艺术素材、传播渠道、受众群体的不同决定了四个维度的批评实践在不同网络文艺类型中有着不同的侧重,这正是我们从总体上把握网络文艺批评规律的关键所在。


一、摹仿式批评

摹仿式批评着重探讨作品是否真实地再现题材本身,即艺术作品与所摹仿之物以及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在关于艺术起源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便是艺术源于摹仿,摹仿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能够从中获得实际利益以及非功利的快感,原始的舞蹈、音乐、诗歌以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均能够从自然世界中找到原型。在网络文艺时代,针对影视作品的批评同样具有摹仿式批评的鲜明特征,不仅因为影视作品取材于历史或现实生活,还因为大量影视作品是改编自文学著作,所以探讨作品是否真实成功地再现了所摹仿之原型便成为网络影视批评的关注焦点。例如,2011年风靡各大电视台及网络的《后宫甄嬛传》便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赞美之声便在于其制作的精美和忠于历史。网友双边海评道:


这里我敢放话说,此后十年的国产剧,除却甄嬛再无宫斗!什么宫锁心玉,什么步步惊心,什么美人天下,满屏幕的阿哥格格乱穿,雷得外焦里嫩,傻得火树银花,看得人肝儿都颤起来了。甄嬛一出谁与争锋!我们暂不说里面张弛有度环环相扣高潮迭起无懈可击的剧情,亦不论演员们一颦一笑各领风骚精湛细腻独具匠心的表演,更不提大量的含有诗词歌赋历史政论古典雅致的台词;单说皇后凉凉手中所抱的一只猫,安陵容制香所用的盒子,甄嬛弹长相思摆下的琴桌,镜头扫过的地方都是戏啊!一点一滴事无巨细,任何一样镜头里面出现的物件摆设香料花卉吃食用具都是需要观众尽心揣测费思度量的。[③]


作者将《后宫甄嬛传》与另外几部宫廷题材剧作《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美人天下》相对比,认为其最值得肯定之处并不是剧情和表演,而是《后宫甄嬛传》对于宫廷生活场景的精心呈现:镜头里面任何一样物件摆设、香料花卉、吃食用具,都经得起观众的揣测思量。这种对于历史生活的忠实还原,为作品营造了更加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场景效果,既令观众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也能使其更好地身临其境,融入作品的历史世界之中。而这种忠实细腻的历史还原态度,也正是当前诸多粗制滥造的宫廷影视作品所欠缺的。

网友不仅关注历史题材作品与历史世界的关系,也同样关注现实题材作品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因为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更加真实和深切,所以对于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则更加倾向于从摹仿式批评的角度加以审度。郭敬明的《小时代》第一部于20136月上映,该电影改编自作者的同名小说,其主题是反映一群青年人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之下微小的梦想和努力。应该说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青春生活片,但是网友对于影片的批评却恰恰是抱怨其“不现实”:


男生每个都精致到不可思议,女生每个都穿长礼服奔跑。这样的人谈恋爱,都让人觉得矫情。
  每个人身上的衣服看起来都很贵——看起来随时准备去走戛纳红毯的样子。看场景也都不是便宜地方——不是什么会所就是什么酒店,连租的房子都超级大还有壁炉。不管是高贵、华贵,雍容、精致,总之看起来都很贵就是了。贵得让人觉得就像郭敬明住的汤臣一品那样遥不可及。
  ……
  简单地说,就是一点不接地气。[④]


《小时代》旨在表现年轻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微小却又意义崇高的努力,但其表现方式却并不贴近现实,剧中人物的物质生活水平似乎离真正的普通人相去甚远,以致被网友戏称为“致你们富得流油的青春”,这种讽刺背后同样反映出网友立足于摹仿角度的批评。

此外,对于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立足于摹仿角度的批评则更加突出,而此时网友所关注的侧重点便不再是作品能否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转向了作品能否真实地再现文学原著。例如2012年上映的电影《白鹿原》,因为原著本身的经典性以及拍摄过程中的周折,而成为饱受关注的焦点。电影公映后,巨大的争议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主要的声音便来自于电影与小说原著之间的对比:



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就仿佛拿了一手好牌,最终不但没有打好,还打得相当难看,没有原著厚重,更不如原著鲜活。电影只截取了小说的中间部分,可以说是无头无尾,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无法体会出《白鹿原》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电影的主题模糊,叙事混乱,其中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对立,没有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不见白鹿,只见小娥,前段平稳,后段散乱”,“拿掉抗战后的段落,造成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的命运不知所终,上下两代人的传承只完成了一半,原著架构被完全破坏。”[⑤]


可以说,摹仿式批评源于一种对照,既立足于网友对历史和生活世界本身真实性的重视,也立足于对艺术原型的尊崇。摹仿式批评在网络影视批评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是影视艺术的内容以及受众等因素决定的,也为以影视为代表的网络时代最受大众关注的文艺创作提供了理论经验。


二、实用性批评

实用性批评指文艺作品对于欣赏者所发挥的效用,这一效用不是作者理想的和预设的,而是在作品接受者之中实际产生的。因此,实用性批评实际上是读者艺术审美经验或者思想感受的直接传达。对实用性批评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对于诗人和诗歌的贬抑以及与之相对立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国古典诗论侧重经验和体悟的传统同样是实用性批评的典型代表。而对于实用性批评的研究和反思,特别是走出批评家个人或精英色彩的局限,进而重视普通读者大众实际阅读经验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以及“接受美学”等潮流的兴起。在伊瑟尔、尧斯等理论家看来,作品在读者经验中的呈现才是其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以往的文学史无疑偏离了重心或是存在盲点,即过度关注文学的作家、作品和社会历史背景等问题,而忽视了文学接受的历史,实际上文学对于读者而言所起到的作用才是真正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文学批评“读者转向”的意义不仅在于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既有框架的重估,更顺应了文学研究充分向现实生活敞开的要求。而网络时代又为文学接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和复杂的读者群,他们的阅读感受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文艺批评潜流。正是这一理论和现实背景构成了我们考察网络文艺批评“实用性”维度的视角。

实用性批评比较多地发生在针对网络原创影视和文学作品的接受上,与摹仿式批评相比,实用性批评不再理性地思考作品与摹仿之物的对照关系,而是侧重表达“我”的直观感觉和经验。例如,网络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是“穿越”类作品的成功代表,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而网友的反应则多是直接的和经验的,即通过直抒胸臆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网友听香妙弋评价道:


喜欢《回明》——暖暖的感觉,刻骨的深爱,激荡的征战,最主要的是那一个个重情重义、我见犹怜、震撼人心的痴心女子们……文章的开头,我喜欢那平淡而温暖的描述,我被可爱幼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所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玉儿如画如水的动人美态,文心清新闺秀的成熟可爱,永福高贵典雅的少女幽思,绮韵柔媚如水、体贴可人的无悔追随,豪爽莺儿让人疼惜心酸的为情辗转……无不让我为之深深着迷、低徊不已……《回明》是凡尘俗世中让人躲避的唯美梦境,我为这样动人的梦境而心怀激荡、刻骨铭心……[⑥]


在这段评论中,批评者也就是小说的读者“我”反复出现,成为了衡量作品的尺度。“我”的感觉,“我”的印象,“我”的喜好,“我”的理解,都表明了作品在实用性维度上发挥的效用,用读者的话来说这部小说对他(她)而言“是凡尘俗世中让人躲避的唯美梦境”,令人“心怀激荡、刻骨铭心”。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看来,作品的意义既不源于作者也不源于作品本身,而是源于它的读者。与其说是读者赋予某一作品以意义,倒不如说是读者把自身需要或期待的意义,投射到了一部具有“召唤结构”的作品之上。循着这一思路看待以上例子,我们可以认为“我”的评价代表着“我”的渴求,即“我”对于个性鲜明又重情重义的女性形象的喜爱,对于理想中的真正爱情的向往等等,而这些都是“凡尘俗世”的现实中难以企求的。一位读者的经验或许是个人化的,但当这种对于现实的失望以及躲避现实的需求得到更多读者的表达或响应时,便无疑折射出了一种集体性和时代性的情感诉求。因此,对于实用性批评而言,它的起点是每一位读者或艺术的亲历者,这是其最真实和实证的基础,而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见微知著,从个人化和碎片化的批评话语中窥见社会文化的价值与问题。


三、表现性批评

表现性批评特指文艺作品与其作者之间的关系,其出发点在于把作家看作理解作品意义的参照,把文艺作品看作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和情感流露,在“作家—作品”之间紧密关联的基础上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做出评判。“表现说”在中国文论史上较早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一股影响文艺创作和批评的主导性力量。孔子评论《诗经》时提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其中的“兴”是说诗能够激发读者的感情,而实际上首先从作者层面来看,“托物起兴”便是其情感表达的必要手段。“诗可以怨”的“怨”同样是一个首先发于作者,又能启发读者的表现性概念。此外无论是屈原的“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还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史记·太史公自序》),乃至“诗言志”与“诗缘情”等关于诗歌来源及功用的关键命题,都为表现性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撑。表现性批评在西方出现得较晚,直到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艺运动兴起时,艺术家和批评家们才开始重视文艺对于表现作者情感的重要作用。然而,表现说很快地在西方发展成熟,形成了表现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创作和理论流派;20世纪以来文学的意识流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美学思潮等,也都是对于作者与作品之间关系的强调。

网络文艺时代进一步打破了文化精英对于艺术格局的垄断,个性化、自由化的创作蔚然成风,此时的作者不仅同古时的艺术家一样注重将艺术视为个人化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为作者展示和读者接受赋予了更大的自由,也使得人们更加注意从表现性角度理解文艺作品。表现性批评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网络美术、音乐以及诗歌等领域,因为这些领域更强调作品的原创性、艺术表现力以及作者的权威性。以中国网络美术馆博客上对于画家幻循的绘画作品的批评为例:


幻循在艺术创造上的另一个世界,也是一个极为自由、放松、开阔的世界。许多年来,她沉醉于任意涂抹和随性表达的艺术状态之中,以极为敏锐的感性和大胆的实验,用抽象的形式叙述自己的情感,就像处在一个童话世界里,充满着表达的快乐、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充沛的创造力。

……

幻循的作品以叙述故事为主,甚至每个局部的点画都蕴含有一种真切的感受。但从她如此大量的作品中,可以让人感到,这是一种完全沉缅于表达的快乐状态下才有的产物。在她的世界里,自我是创作的源泉,或者确切地说,在精神上自足的自我是她作品萌发与生长的土壤,也是她艺术之花的家园。[⑦]


在这段评论中,批评者紧扣画家幻循的情感精神世界,从画家自我的维度对其作品的艺术表达和情感特征进行了解读。我们再来看该博客对于画家王忠和作品的评价:


画家是神圣启示的领悟者,但他更重要的是一个形式的探索者、创造者。领悟神圣的启示,并运用自然所供给的任何材料来构筑一个精神与美的世界。唯其如此,他才能对艺术拥有深刻的良知。进而,他才有可能从与自然的从属关系中超越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⑧][6]


该评论着重分析解读了画家的意象化风景作品的独特形式。作者认为,理解这一绘画形式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法的创新,而是画家心灵的探索、感悟以及超越,其立足于表现性的批评立场十分鲜明。

除了网络美术之外,表现性批评还大量存在于网络音乐和网络诗歌等领域,相关例子我们不再赘举。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表现性批评对于作者的权威性保持着足够的尊重,将作者和作品绑定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整体自足的艺术世界,这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形式特征,无疑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有效参照,从而避免了艺术欣赏陷入纯粹个人化和主观化的泥潭。然而表现性批评的局限也在于此。艺术作品是否具有脱离作者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力?赋予作品意义的权力究竟应该属于作者还是欣赏者?这些都是表现性批评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在不同批评话语的对话中寻求答案。


四、客观论批评

客观论批评试图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完满自足的客观对象,悬置作品同世界、作者以及欣赏者的关联,单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在西方艺术史上,对于艺术形式独特生命力的崇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虽然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派等文艺批评家和艺术家都强调艺术是主观的表现,但他们表现的是情感、情绪、直觉、印象等非理性因素,这使得艺术不以道德、理性为主旨,而是倾向于康德意义上的纯粹形式美。波德莱尔的“诗的目的不是真理,而是它自己”以及戈蒂叶的“为艺术而艺术”等名言都体现出客观批评的原则。20世纪20年代,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作为手法的艺术》(Art as Device)更是将艺术形式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他认为艺术是为了让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它提供的是一种关于对象的直观视觉而不是抽象概念,因此这便需要艺术在形式上带有独特性,即“陌生化”的手法,以增加感觉的长度和难度。《作为手法的艺术》被看作形式主义的宣言,奠定了客观论批评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文艺环境下,除非雕塑、诗歌、绘画的作者被隐去,否则人们仍然惯于从表现性批评或者实用性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作品。然而,客观论批评却比较突出地存在于网络摄影批评中,因为摄影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同时又需要艺术家的“隐性介入”,与绘画和诗歌相比,作者往往能够比较自然地隐藏在作品幕后,而不需要作为人们评价作品时的参考因素。另一方面,对于摄影作品的评价又更需要相对专业的技巧性知识。因此,注重作品形式的客观性批评在网络摄影领域得到了集中体现。例如,“网易摄影”栏目对于叶农的摄影作品《天光云影共徘徊》[⑨]的点评:



184C5



陈坤明:此幅作品光韵抓拍的好,斜射的光线印照在下部草原上,是作品的亮色之处,但由于用远景拍摄,画面中的内容较多故主题突显不够,观赏者的视线易分散,大大降 低了视觉效果。依本人一孔之见:如果上部裁剪三分之一,用横构图表现,画面就简洁、色彩明快,草原光韵的主题就突显出来。

K先生:大色块的对比和冲撞!画面上方蓝色的山脉和下边绿色的草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色调上很好地造成了视觉亮点,而蓝色和绿色均因为太阳光的照射而产生了饱和度的差异,形成更加漂亮地色调对比,摄影师很好地捕捉了这个瞬间。

可以清心:上面的乌云深感压抑,与画面的表现有一定的冲突,在后期制作上把云彩色彩调整明快一点或许好些。另外明暗的线条总觉得影响了构图,应该尽量调换角度,让线条更有冲击力。总的说还是一幅较好的作品。[⑩]


显然,无论是专业嘉宾还是普通网友,都是从这幅摄影作品的形式本身出发,从画面、色彩、构图等形式技巧出发,就作品而谈论作品的。这种以客观性为核心的批评在网络摄影领域十分常见,除网络摄影之外,在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特别是网络漫画)、网络诗歌中也能够找到客观性批评的影子,然而都不如其在网络摄影中的表现突出,这里就不再赘举了。在这些艺术中,线条、比例、色彩、构图、修辞、语调等形式技巧是作品最突出的特性,而客观批评无疑最能够发掘出这些艺术作品独立自足的审美价值。但客观批评也比较容易陷入精英化和专门化的小圈子之中,无法与网友大众的实际接受效果和审美旨趣形成沟通。


结 语

网络文艺批评既能够张扬网络文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这股顺应时代要求的文艺潮流,同时又能够及时指斥网络文艺所暴露出的问题,对这一尚不成熟完善的新文艺领域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约。更重要的是,因为批评主体、言说对象和传播形式的不同,网络文艺批评与传统文艺批评相比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互联网语境带给网络文艺的消极影响同样可能渗透到网络文艺批评之中。因此,对于网络文艺批评的梳理研究和反思更是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于网络文艺批评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总结,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更加合理的批评方法和观念,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以上我们分别探讨了网络文艺批评的四种类型,即摹仿式批评、实用性批评、表现性批评和客观论批评。需要强调的是,这四种批评在每一种文艺门类之下都是共同存在的,因此特定的批评类型并能不与文艺类型完全对等;但另一方面,不同的网络文艺门类因为素材、媒介、传播领域、受众群体等方面的差异,确实会导致相应的文艺批评重心有所不同。在分析和比较中总结共性,发现差异,是我们理解网络文艺批评总体规律和具体特性的关键所在。




[] 本文为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西方文艺学美学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艺美学学科基本问题研究”(IFYT12007)的阶段性成果。

[] M.H.Abrams. The Mirror and the Lam: Roma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p.6.

[] 双边海.集东方含蓄阴翳文化的大成之作——评《后宫甄嬛传》.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42291/2014-9-18.

[] 屋顶上的猫猫.不接地气……真实生活里谁把日子过成那样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098038/2014-9-18.

[] 学思不至.《白鹿原》影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7380c0102easf.html2014-9-20.

[] 听香妙弋.《回到明朝当王爷》书评.http://forum.qidian.com/NewForum/Detail.aspx?ThreadId=1186494802014-9-20.

[] 范迪安.来自心灵的色彩:解读艺术家幻循绘画作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581210100lumq.html2014-6-10.

[] 岛子.灵性对自然的创化:王忠和的意象化风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581210100lxr3.html2014-6-10.

[] 陈坤明等.《天光云影共徘徊》点评.http://pp.163.com/pp/dianping/20001/2014-11-13.


发布人:安宝颖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