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教授讲授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

应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邀请,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教授于2020619上午作了题为“关于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的线上讲座。据悉,本次讲座是为庆祝南京大学118周年校庆而举办的高端讲座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转向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转向。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生态转向已经在哲学、美学、文艺学、政治学等各种学科和研究中体现出来。但相对于生态美学的发展,生态美育的研究和实践还都是不够的。曾繁仁教授在本讲座中对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曾繁仁教授由新冠肺炎病毒给大家带的震撼和反思出发,强调我们应该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学术研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从而指出实现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是后现代的共同特征,是国际学术发展的大趋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从传统人类中心论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曾繁仁教授认为,实现美育的生态转型是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时代的转型要求美育的转型,美育的生态转型是时代之需要;实现美育的生态转型是学术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需要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从人类中心论调整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整体论;实现美育的生态转型是美育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今日之美育,应当从单纯的人性解放过度到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从认识论转型到生态存在论,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型到生活艺术家培养上来;实现美育的生态转型也是中国当代美学改造的需要,当代美学应该由“美是人化的自然”转到“美是生命共同体的稳定和谐与美丽”。

曾繁仁教授从美育的作用、哲学基础、审美对象、审美类型和生活方式五个方面讲述了美育生态转型的内涵。曾繁仁教授认为,从美育作用来说,美育必须从传统的人的“个体的情感教育”转型到包括生态伦理的“人类终极关怀”;从哲学基础上讲,应当从传统的人类中心转型到生态平等,由人与自然对立转型到敬畏自然;从审美对象来看,由传统的艺术审美转型到包括自然的审美,也由区分性审美转型到融入性与参与性审美;从审美类型上讲,由共通性审美转型到地方性审美,也由单一性审美转型到多样性审美,也就是目前环境美学所倡导的“place”即“地方”理论;从生活方式上讲,其内涵就是由消费主义转型到简约生活。

在曾繁仁教授看来,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对中国本土具有重要意义,该转型标志着,我们的美育教育和科研重心将由单方面重视西方美育资源的运用,逐步转型到中西兼顾,更加重视中国本土资源的运用,实现前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后现代重放光芒。曾繁仁教授指出,当代美育的生态转型不是在传统美育之外建设一个与之并列的生态美育,而是对于传统美育的超越与彻底改造,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美育时代”也即“后理论”时代,就是对于现代主义的“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进行反思与超越的美育建设时代。


线上讲座现场

讲座互动环节,曾繁仁教授就听众提出的生生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的关系,生态美学的学术框架,生态美育主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生态法西斯主义的根源,媒介技术与身体美学对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与当代旅游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特别强调在生态文明时代,我们要扬弃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