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教授谈“中国审美现代性:情感民族志的研究视角”

2020年1227日上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王杰教授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审美现代性:情感民族志的研究视角”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夏冬红副教授主持,中心谭好哲教授、韩清玉教授、尤战生副教授、曹成竹副教授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夏冬红副教授简要介绍了王杰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并对王杰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首先,王杰讲述了情感结构与情感民族志的研究。“情感结构”来自雷蒙德·威廉斯,在当代美学研究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情感民族志?其学理基础第一在于审美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是当代文艺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是当代审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王杰认为真正的审美教育是改变当代青年人的情感结构,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当代美学的真正当代化要社会化(社会科学化)。作为当代美学研究方法的情感民族志的独特之处有以下几点:对不同对象寻找共同性,在共同性的基础上同时承认差异性;连续研究的可能性;传统研究中注重不确定性忽略确定性,而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重要在于对确定性的研究: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价值体系问题作出新的思考以及理论建设,这需要对确定性的把握,具体存在于中国社会发展动态的情感结构中。通过情感民族志把握当代中国动态的情感结构,包括对其基本结构和动态轨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艺品的“深描”式研究。

其次,王杰讲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需求。中华民族文化经历甲午战争、文化大革命、市场经济中的西方化潮流的几次断崖式断裂有碎片化的特征,但总体是整体性的。当代艺术理论批评是当代美学的基本任务。伊格尔顿在《批评家的任务》中提出“唤醒、参与、帮助大众实现其文化解放”,这个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变得非常重要,不论在文学文化建设中,还是在美育层面都显得非常重要,其基础是对情感结构的具体深入的理论把握。当代艺术情感民族志研究是当代美学是基本方法之一。

再次,王杰通过当代中国电影开展当代中国情感民族志研究。为什么中国当代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中国当代电影不断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论,例如《芳华》《八佰》《地久天长》等,中国电影具有很好的先锋性与大众性,是中国文化中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文化形式,全球上映且线上资源十分丰富和方便,有利于反复调查和进行历史纵深的研究。王杰认为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悲剧是价值重建的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形式,悲剧是应对人类危机的文化形式。中国文化进入到悲剧文化的阶段,对情感民族志的研究与美学研究很有价值。因此中国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王杰指出基本的方法和理论预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研讨的电影;广泛收集和分享对该电影的网络评价,包括主创人员言论、广告语言;开展多学科关于该影片的自由讨论和辩论,在条件允许时邀请主创团队、社会不同阶层人员参加观影和讨论,采用多地多团队同时研讨的方式进行;整理文字资料,用于发表和进一步研究;用民族志材料与文学和美学分析互相参照,多主体以及多主体背后的情感结构互相参照,进行复杂研究和电影文本解读,形成关于中国当代情感结构的理论判断。

最后王杰提出初步的结论的建议,以当代中国电影为对象,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进行研究是可能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可行性;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设涉及问题的深刻性,连续研究的民族志方法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建设一个数据库是有价值的,以把握鲜活的审美经验。最后如何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如何找到适当的方法,最大程度使用和利用现有数据库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中,王杰教授积极回应师生们的提问。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对王杰教授的精彩讲座做了总结,他表示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将与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至此,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文:孟凡图:任晓菲)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