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富兴教授谈“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意义”

2021年4月10日晚,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美学教研室主任,南开大学美学与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薛富兴教授做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意义”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相占教授主持,中心及文学院部分研究生在线聆听。

讲座开始前,程相占教授简要介绍了薛富兴教授的学术背景,充分肯定了其研究成果,并对其表示了热烈欢迎。

随后,讲座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地展开。第一部分,薛富兴简要介绍了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该理论进行了反思。据他总结,卡尔松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包括两大核心要素:一是形而上层面的客观性原则;二是形而下层面的自然科学知识手段。在此基础上,薛富兴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学认知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首先,他对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环境美学理论的身份提出了质疑。质疑的理由有三:一是其学术来源并非环境美学;二是离开了环境美学的语境,该理论仍具有阐释力;三是该理论并未触及环境美学之根本,并未实现环境美学之自觉。其次,他对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原创性提出了质疑,理由是早在利奥波德的“大地审美”那里,就已经开始强调科学知识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他对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完善性提出了质疑,理由有二:一是该理论没有明确界说“科学知识与自然审美欣赏关联程度”这一问题;二是该理论没有有效解决“科学认知如何转化成审美体验”这一问题。

第二部分,薛富兴系统总结了自己对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拓展。其一,对于“审美地欣赏自然世界中的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薛富兴构建了由“物相、物性、物功、物史”这四个要素组成的“自然审美特性系统”;其二,对于“如何审美地欣赏自然世界?”这另一个基本问题,薛富兴提出了“观物、格物、体物”这三种通力合作、缺一不可的自然审美方法;其三,在卡尔松的“认识论的客观性”之外,薛富兴又补充了一种“伦理学的客观性” ,即将自然审美欣赏建立在承认、尊重自然对象之自身特性和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其四,薛富兴通过将“自然”划分成“对象自然”、“环境自然”、“整体自然”这三个层次,区分了“自然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哲学”。换言之,以“多样性”、“有机性”、“互相依存”为核心的“整体主义”立场才是环境美学区别于传统自然美学的关捩;最后,反观中国美学,薛富兴指出中华古典自然审美整体上一直处于自发状态,而要想实现自觉,就必须像古典艺术审美一样构建理性的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

第三部分,在反思与拓展的基础上,薛富兴从三方面探讨了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意义。首先,对自然美学而言,薛富兴认为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使得自然美学摆脱了艺术哲学的束缚,真正实现了独立、自觉;其次,对环境美学而言,薛富兴认为科学认知主义理论虽然不是一种成熟、有力的环境审美理论,但是它的核心要义——客观性原则与自然科学知识手段——不仅对环境审美同样有效,而且也是其实现独立自觉的重要保障。最后,对中国美学史而言,薛富兴认为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使我们意识到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的缺陷——主观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帮助我们开辟出当代自然审美与环境审美的新境界——客观性立场、自然知识与环境美德乃是当代恰当自然审美的三项必要条件。

最后,在互动环节,面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薛富兴教授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地回答。他坦言,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虽然深知科学认知在自然审美欣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自然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仍无法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这一遗憾也引发了程相占教授的共鸣,他指出“如何从理论上揭示二者间的转化机制”是我们未来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至此,在大家的感谢声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文:刘希言,图:王建波)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