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教授谈“什么是中国美学”

6月2日下午,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于知新楼A座906室作题为“什么是中国美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杨建刚教授主持,与谈人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范玉刚教授、韩清玉教授,中心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座谈。

讲座伊始,刘康教授开宗明义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美学”这一理论问题。刘康教授从三个层面对何为中国美学做出了阐释。第一,刘康教授从历时性的角度爬梳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在三个时期内中国美学在研究方法及理论形态的历史性变化。第二,他提出源于西方的aesthetics所关注的感性学问题应成为“中国美学”题中之义。第三,他创造性地将“中国美学”概念翻译为“Chinese Meixue”,以与aesthetics区分,凸显其中国特色,并进而开展与欧美学术界、思想界的对话。

随后,刘康教授就如何思考中国美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近年来,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情绪在全球各个领域蔓延,这个现象构成了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民族—民粹主义情绪正是意识形态的表述,它涉及了情感、情绪、欲望、抑或感性及审美问题,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十分迫切的当代课题。刘康教授指出,对情感因素的关注也具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统。阿尔都塞一脉的当代理论家如巴迪欧、朗西埃、阿甘本和齐泽克等,都非常看重情感、感性、欲望、身体政治等问题。这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

最后,刘康教授探讨了“中国美学”概念的理论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感性、美学、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维度,如果我们能在大历史、思想史、学术史的全球视野和开放而有层次、条理的框架中,将“中国美学”理论化和历史化,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比较、对话、互文,将是一个“问题意识”极强的学术课题。

在对话环节中,范玉刚教授指出“中国美学”概念的提出是试图在一套现代话语体系中寻找中国自主阐释的路径,与刘康教授就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韩清玉教授指出当下中国现实语境中对aesthetics概念的使用已经抛弃了“感性”的原初意义,就“中国美学”概念的界定与刘康教授作了交流。杨建刚教授认为刘康教授抛出的“中国美学”问题是一种与西方对话的话语策略,深具问题意识和国际视野,让与会人员收获颇丰。刘康教授对我中心师生提出的问题都一一做出了耐心且细致的回答。本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许爽 图/刘怡笑)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