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宁谈“从‘文学地理学’的崛起看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202363日下午3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盛宁教授于知新楼A906室开讲题为“从‘文学地理学’的崛起看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凌晨光教授主持,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繁仁教授及三十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参加。

讲座伊始,曾繁仁教授首先向盛宁教授颁发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证书,他介绍了盛宁教授从2010年至2017年在中心的工作情况,并高度赞扬了盛宁教授对中心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作出的贡献。

盛宁教授从自己在社科院参与期刊编审、指导论文写作的经历谈起,引出了当下文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问题。他指出,今天的空间研究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思想家通过对空间的探讨深入探索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的城市文化。在这一研究中,要重点关注的是现代社会到来后的城市面貌及市民的文化习性的新变。亨利·列斐伏尔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他的作品《空间的生产》即从空间意义上探讨了现代的新型景观。

盛宁教授提出,“空间”是一个十分容易被简单化理解的术语,不少人对社会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等空间问题的理解停留在眼睛直观的捕捉到客观世界上,但更重要的是把人所处于空间里面的一些新要素加以提炼和考察。以英国作家为例,对其人作品的研究要综合关注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一系列新变。自19世纪狄更斯开始,英国社会空间的巨大变化开始出现在作品中,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阶级分化、城乡分化、道德变化等都被作家们诚实地加以呈现,这些都应当进入研究的视野中。

盛宁教授认为,当我们从空间的角度去审视这一时期的英美文学时,能从这一批文学作品中发掘出巨大的当代价值。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同时,社会中的道德取向、价值观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在西方上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的黄金时期,英美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发展中的时代矛盾的写实主义文学。在过去,我国的研究者往往将其直接解读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忽视了这些作品中还表达了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一些普遍状况。如今,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进入新的社会空间后所会出现的新问题”的角度对写实主义文本进行再阐释,从而对中国的当代发展有所关照。

最后,盛宁教授阐释了何为“文学地理学”。在地理学研究中,发生了从单一的自然环境向经济问题、人文面貌的拓展,在地理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交融中形成了“文化地理学”。而“文学地理学”则要将这种空间研究的思维迁移进文学研究中,以特定的社会空间为切入点去提取文学作品中的观念变迁、人文关怀。盛宁教授认为,如果能从这个方向去开展研究,能使外国文学研究更好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照、为建设未来提供思考的力量。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空间概念和地域文化概念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盛宁教授均进行了热情而详尽的解答。

主持人凌晨光教授最后总结道,盛宁教授今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话题,调动了在座师生知识结构中的坐标点,值得大家深入领会掌握。盛老师关注当下学术的前沿问题,并且体现出了深切的现实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盛老师永远年轻的精神,也为同学们做了很好的学术示范。(文/王彦丁 图/栾霄晗)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