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汉语文学的文本形态》


本书是张红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的结题成果,以作者一直使用的笔名出版。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研究,涉及汉语文学文本的文体类别、汉语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汉语文学文本的言述对象、汉语文学文本的语言学特征及其文学功能、汉语文学文本的“言外之意”、汉语文学文本的修辞论层面、汉语文本形态生成与发展的文化语境等七个方面的问题。从逻辑上讲,第一章、第二章构成一个单元,探讨的是千差万别的汉语文学文本间的内部秩序,第三章独立地构成一个单元,探讨的是汉语文学文本中包含的由理、事、情组成的文学世界;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一个单元,也是本书的重点,分别探讨了汉语文学文本的语言学特征、意义生成机制及其修辞技术问题;第七章则探讨了汉语文学文本与中国古代哲学、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在国内文本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多把目光投向西方20世纪以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的时候,本书则试图通过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考察进行文学文本理论的建构。由于在近代以前,中西方的文学基本上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各自发展的,相互之间的了解很少,借鉴与影响也十分有限,其具体的文本形态与文学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特征的总结,本身就有比较诗学的价值。本书的研究,可以看作与主要从西方文学文本出发所形成的文本理论之间一种潜在的对话。

本书在写作与出版过程中,部分成果曾作为单篇文章在《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烟台大学学报》《中州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其中有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全文转载,有一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本书的相关成果《比兴与比喻——中西两个概念起源语境与理论旨趣的差异及其成因》获得山东省第43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该新闻已被浏览 次      [ 后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