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友峰,男,1977年3月生,安徽金寨人。2007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得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2015年担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康德美学、自然美学、文学与媒介关系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奖、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五项,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一、教学:
本科生课程:《西方文论史》、《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
研究生课程:《媒介文艺学》、《康德美学研究》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
1、《康德美学中的自然与自由观念》(独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诗美之辩——中国当代诗学与美学研究反思》(独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二)主要论文:
1、《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第3期头条转载;
2、《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哲学批判》,《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5期转载;
3、《媒介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自主性”问题》,《文学评论》2016年第4期;
4、《论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5、《审美共通感》,《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6、《康德自然概念的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7、《“本文诗学”论》,《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8、《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消费”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
9、《康德美学的先验理据》,《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2期;
10、《文本实践与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重构》,《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11、《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区与出路》,《西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8年第7期头条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转载;
12、《“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
13、《沈从文小说中“植物意象”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8期;
14、《〈他们〉:未完成的诗歌现代性》,《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
15、《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的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16、《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方式》,《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7、《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5期转载;
18、《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广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19、《再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危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20、《理性的裂变与生命的自律——康德“实践理性”思想再探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1、《理性诗学的困境与本文诗学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2、《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7期转载;
23、《超越美学:一段论争史》,《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0期转载;
24、《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5年第10期转载;
25、《目的论自然与康德美学的先验转向》,《西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1年第4期转载;
26、《跨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书写困境》,《当代文坛》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3期转载;
27、《文学理论:当前危机及其应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8、《困扰当前美学研究的三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9、《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0、《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1、《本文诗学重建的理论语境》,《温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2、《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精神现象学》,《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33、《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史的书写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4期转载;
34、《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州学刊》2018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9年第1期转载;
35、《西方环境美学的话语形态与理论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36、《景观设计何以成为生态美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37、《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若干基础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38、《生态美学对自然美理论的批判与拓展》,《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20年第1期全文转载;
39、《自然美的理论谱系及其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9期;
40、《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叙事伦理》,《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5期;
41、《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建构》,《百家评论》201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
42、《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中州学刊》2020年第1期;
43、《自然审美四重关系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44、《重建本文诗学:中国文论走出去的方法与路径》,《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2期;
45、《生态美学的建构路径》,《光明日报》(理论版)2020年5月25日;
46、《自然审美的四种范式》,《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6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8期论点摘编;
47、《媒介生态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小说评论》2020年第4期;
48、《论自然的形式审美》,《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
49、《中国生态美学的生成语境、理论形态与未来走向》,《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50、《生态关怀的中国立场》,《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8期。
三、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形态研究”(批准号:18ZDA024);
2、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媒介的互动共生关系研究”(批准号:13ZWA002);
3、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变革与文论话语转型研究”(批准号:10ZWC004);
4、主持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中国美育的回顾与反思”(批准号:14JJD720005);
5、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曾繁仁教授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6ZDA111);
6、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王德胜主持的2019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批准号:19ZD02);
7、主持2017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出版研究”;
8、主持2019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山东的实践研究”;
9、2010年第三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
10、2008年第44批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项目“电子媒介时代文艺转型研究”;
11、主持2009年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重振文学浙军与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
12、主持2010年浙江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辛亥革命与浙江文学的现代转型”;
13、主持2019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从四个讲清楚看生态美学”;
14、主持2020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美学研究”。
15、主持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电子媒介时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
四、科研与教学获奖:
1、专著《康德美学中的自然与自由观念》获得2010年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2012年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科成果一等奖;
2、论文《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哲学批判》获得2017年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
3、论文《康德自然概念的三个层次》获得2019年山东省社科成果三等奖;
4、专著《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获第8届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
5、论文《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获得2020年山东社科三等奖;
6、2010年入选浙江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7、201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
8、2017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9、202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