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刚

杨建刚,男,19789月生,陕西三原人。2010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被录取为2008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留学人员,于200812月至200912月在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学习。20108月起就职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并于20109月至201212月在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和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教学:

本科生课程:《文学概论》、《西方学术思想史》

研究生课程:《文学理论专题》、《形式文论与美学专题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和美学经典名著导读》

 

二、主要科研成果:

(一)著作(含译著和编著):

1,《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独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55.3万字。

2,《新时期文学形式本体论的演进与论争》(合著,谭好哲教授主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3,《马克思主义与美学》,刘康著,李辉、杨建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美在境界——王国维美学文选》,王国维著,杨建刚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1月。

5,《美育与人生——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杨建刚编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201月。

(二)主要论文:

1,《从价值本体论看艺术本质》,《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形式的革命与革命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观之比较》,《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

3,《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从对抗到对话的内在逻辑探析》,《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4,《从作者到读者——主体性嬗变与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5,《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对话——巴赫金学术研究的立场、方法与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6,《文本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7,《学术批评抑或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的论争及其反思》,《西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英文),《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9,《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建设性后现代视域中的生态美学建构及其意义》,《学术研究》,2012年第8期。

11,《文类研究的推进与拓展》,《文艺报》2014516日。

12,《消费时代的审美困境与生态救赎——读李西建教授的<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研究>》,《生态美学通讯》,2014年第8期。

13,《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吸收和借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14,《形式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观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5,《语言学转向视域中的批判理论的交往转向》,《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6,《新时期文学形式本体论观念的演进、论争与反思》,《人文杂志》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7,《消费时代的文化状况、精神困境与艺术使命》,《百家评论》2017年第3期,另载《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拓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8,《为什么是鲍勃·迪伦?》,《百家评论》2017年第1期。

19,《复调与交响——文艺美学专题学术聚谈:当我们谈一幅画时,我们在谈什么》,凌晨光、盛宁、杨建刚等,《百家评论》2017年第2期。

20,《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2期。

21,《批判理论的符号学拓展——鲍德里亚学术研究的符号学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22,《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俄国形式主义价值重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23,《阿尔都塞学派的兴起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变革》,《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24,《发生学与结构主义的接合——吕西安·戈德曼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湖北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25,《寻找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张力及其超越——斯图尔特·霍尔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 9 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期论点摘要。

26,《中国问题的西方理论及其身份认同》,《文艺争鸣》201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0年第1期全文转载。

27,《日常审美教育与诗意人生建构》,《山东教育》(高教)2019年第6期。

28,《中国当代文论中的政策话语及其批评效应》,《文艺争鸣》2020年第5期。

29,《人道主义的还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范式及其论争》,《人文杂志》2020年第8期。

三、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研究”(批准号:11CZW010),结项等级为“优秀”,结项证书编号:20170825

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的范式转型研究”(批准号:20BZW025)。

3,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研究”(2012T50602)。

4,参与谭好哲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基本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与论争”(10BZW011)

5,主持2017年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当代文艺价值观的流变与问题”(17CZWJ03)。

6,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谭好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价值观建设研究”(17JJD720011)。

 

四、科研与教学获奖:

1,博士论文《从对抗到对话——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研究》2011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博士论文《从对抗到对话——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研究》2011年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3,论文《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获“2008年江苏省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4,论文《在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对话——巴赫金学术研究的立场、方法与意义》2011年获山东省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论文《文本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中的一个关键问题》2012年获山东省第二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论文《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吸收和借鉴》2016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7,论文《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吸收和借鉴》2017年获山东省第三十一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8,论文《新时期文学形式本体论观念的演进、论争与反思》2017年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9,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获2018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0,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

11,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2020年获山东大学首届人文社科优秀青年成果奖。

14. 获山东大学2015年度课程质量优秀教师奖。

15,获山东大学2020年度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突出贡献奖。

     [ 后退] [ 返回首页]